第二章 懲罰孩子不是一種罪 2.5讓孩子守規矩
列寧出生於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他的父親伊裏亞?尼古拉也維奇?烏裏揚諾夫靠半工半讀求學,後來當上了省國民教育總監。他的優秀作品深深地影響著他的孩子們。
伊裏亞把畢生的精力都貢獻給了發展國民教育事業。他經常不在家,一走都是幾個星期。但他每次回家的時候,都給孩子們講自己在外邊遇到的各種新聞,如什麼地方辦起了新的學校,同巡視官員、地主進行了什麼鬥爭,怎麼樣子發展教育,怎麼克服居民的愚昧和偏見等等。家裏添置了新的東西,怎麼選擇職業,他都聽取孩子們的意見。提的不對的地方,他就認真地向孩子做解釋;有時候大人的意見有片麵性,孩子的意見是正確的,他就當麵表揚孩子,承認自己的錯誤。正是這樣的一種民主的空氣,培養了孩子們追求真理的精神。
盡管家裏提倡民主作風,但這並不以為著孩子們可以不守規矩,相反孩子一定遵守家庭的規定,如果觸犯了這些規定,就要受到嚴厲的懲罰。
在伊裏亞家中,作息的時間都有具體的規定。比如,當大人做事情的時候,小孩子即使提前完成了作業,也不準吵鬧,以免影響別人。如果哪個小孩子不聽話的話,鬧的過火,就會被領到書房裏,讓他坐在一把漆布做的椅子上作為處罰,等媽媽允許後,才能下來玩耍。
列寧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
伊裏亞的孩子每個都成了革命者。列寧的哥哥亞曆山大,因為參加“民意黨”被處以死刑,死的時候隻有21歲;姐姐安娜,是社會民主黨第一屆莫斯科委員會委員;妹妹奧裏加和列寧一樣,愛讀馬克思的書;弟弟德米特裏,是個職業醫生,因為從事革命活動曾經兩次被捕;小妹妹瑪利亞,從1899年起就成為了一個職業的革命家。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出身於富豪家庭,父親學過法律,又經過商,很有錢。羅斯福的父親和母親相差26歲,當羅斯福出生時,父親年齡已經很大了。羅斯福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哥哥,可是很早就離家在外,羅斯福的降生給這個本來就十分幸福的家庭又帶來了無比的歡樂。幼小的羅斯福成為父母關注的中心。羅斯福的父母並不嬌慣他,而是嚴格地管束他,特別是羅斯福的母親。
母親為小羅斯福安排了很嚴格的作息時間表:7點起床,8點吃飯,跟家庭教師學習二三小時,休息,下午1點吃飯,午飯後又學到4點,休息(自由活動)。
小羅斯福遊戲時總習慣於自己是贏家,為了教育他,有一次母子玩一種棋類遊戲,母親故意不讓他,接連贏了兒子。小羅斯福生氣了,母親故意不去理會,並堅持讓兒子道歉。結果,小羅斯福認輸了。
嚴格教育對生活在優裕環境中兒童尤為重要。人生要經過許多磨難,特別是要成就大事業。如果隻會享福,不能受苦,這樣的人將不能立足於社會,更不能為社會獻身,為他人造福了。正是在這樣的教育下,小羅斯福成為了美國第三十二屆總統,並且是美國曆史上惟一連任四屆的總統。
鄰居納尼一家是在中國生活的美國家庭,他家有兩個女兒,和我女兒年齡差不多。每次見麵,兩個女孩都熱情打招呼,非常有禮貌。洋人教育孩子可能真有絕活。碰麵的時候,我總是與納尼夫婦聊聊孩子的教育問題,希望從他們那裏取點經。“難啊,”納尼太太深有體會地說。“她們認為自己什麼都對,自己什麼都好,外麵的什麼也都好,唯有自己的父母什麼都不好。對於家庭的管教,她們有一千個理由不接受!”看來,洋人在教育孩子方麵也與中國人有同樣的苦衷。有什麼辦法?納尼太太答了四個字:“家有家規。”她的家規歸納起來還真有不少條:
1.孩子要尊重和熱愛父母,每天早晨離家上學時,必須與父母相吻,說再見,放學回家時,必須向父母問好,再與父母相吻。這樣有利於加強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感情。
2.孩子必須讓父母知道他在學校的學習、師生及同學關係等情況,以便父母有的放矢地與校方溝通,把握孩子的學習和成長情況。
3.家裏來朋友或客人時,孩子必須上前打招呼,並且招待朋友或客人茶水或咖啡。朋友或客人走後,孩子收拾並清洗杯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