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品質是孩子美好人生的基石 3.4培養孩子熱愛勞動(2 / 2)

勞動不僅能夠造就一個人,而且能夠給人以快樂和幸福。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哈佛大學對波士頓的456名男孩子進行了跟蹤調查,了解他們的生活經曆和成長過程。在這些孩子進入中年的時候,研究人員對他們的生活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不管這些人的智力、家境、種族或受教育的程度如何,也不管他們遇到多少困難和挫折,從小參加勞動和工作的人,即使隻在家裏做一些簡單家務的人,生活得要比沒有勞動經驗的人更充實更美滿。勞動使孩子獲得能力,生活上就獨立;在麵對挫折時,孩子善於以獨立的積極的心態去麵對。因此,父母要重視培養孩子勞動的習慣。

勞動是人類的第一需要,“不勞動者不得食”。但是,許多父母卻由於溺愛孩子等各種原因,忽視了對孩子的勞動教育,使孩子逐漸養成了不愛勞動的壞習慣。據調查,現在的中小學生,愛勞動、有較好勞動習慣的約占1/3,其餘2/3的中小學生是不愛勞動或不太愛勞動的。缺乏勞動意識的孩子會養成依賴成人的習慣,而且,由於孩子沒有經過勞動的磨煉,以後走上社會也很難勝任工作。

有人說:“我們和孩子一起勞動,這大概就是我們的全部教育。他們能自己教育自己,因為他們參加勞動……勞動是最體貼人的最靠得住的保姆,同時它也是最細心最嚴格的保姆。”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這段話“表達了勞動人民充滿智慧的教育觀點”,因為,隻有從小參加勞動的人,他才能從“我要”中解脫出來,變“我要”為“我給”,才能真正獲得幸福。那麼,家長應該怎樣培養孩子勞動的習慣呢?

1.培養孩子勞動的興趣。根據孩子好動、好模仿的特點,培養勞動觀念。他們常常喜歡給爸爸媽媽做一些小事,得到表揚後顯得異常興奮,家長應加以鼓勵,使孩子感到自己做得對,高興地堅持下去,由無意識的模仿動作變成有意識的自覺行為。孩子還常會一麵伸手一麵說我來,要自己吃飯、洗手、穿衣服……這又是進行愛勞動教育的好機會。家長一定要耐心鼓勵和幫助孩子獨立做這些事,切莫為圖省事而包辦代替,使孩子對勞動產生愉快的情緒體驗。

2.讓孩子量力而行。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為他們安排力所能及的勞動內容和時間。如讓三四歲的孩子學會照料自己的生活,自己吃飯、漱口、洗臉、穿脫衣服等,讓五六歲的孩子學做一些簡單的家務勞動,如擦桌椅、掃地、洗手帕等,讓七八歲的孩子參加一些社會公益勞動,如打掃環境衛生等等。孩子勞動的時間不宜過長,一般每次在20分鍾以內。

3.教會孩子一些簡單的勞動知識和技能。孩子開始學習勞動時,家長必須言傳身教,一步步給孩子做示範,手把手地教,以後再逐步讓他自己幹。並要注意安全、衛生,防止傷害事故的發生。

4.經常鼓勵和表揚。對孩子的勞動成果,家長應及時地表揚和鼓勵,還要鼓勵孩子不怕困難,敢於實踐,動腦筋想辦法,使勞動進行得又快又好。

孩子的勞動與成人不同,不應以他們為社會創造物質財富為目的,而是為了培養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