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品質是孩子美好人生的基石 3.5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
女兒第一次將男朋友帶回家裏,父親在客廳裏陪著女兒和男朋友天南地北地聊著。
父親問女兒的男友:“你喜歡打球嗎?”男朋友回答:“不,我不是很喜歡打球,我大部分的時間都用來看書,聽音樂。”
父親繼續問:“那喜歡賭馬嗎?”男朋友:“不,我不賭博的。”
父親又問:“你喜歡看電視上的田徑或是球類競賽嗎?”男朋友:“不,對於這些有關競賽性的活動我沒什麼興趣。”
男朋友離開後女兒問父親:“爸,你覺得這個人怎樣?”
父親回答:“你和他做朋友我不反對,但如果你想嫁給他,我是堅決不讚成。”
女兒訝異地問:“為什麼呢?”
父親:“一般人養黃鸝鳥,絕不會將黃鸝鳥關在自家的鳥籠裏,主人會帶到茶館,那兒有許多的黃鸝鳥。這隻新的鳥兒,在茶館聽到同類此起彼落的鳴聲,便會不甘示弱,也引吭高歌。這是養鳥人訓練黃鸝鳥的訣竅。”
女兒問:“這和我的男友有什麼關係呢?”
父親:“養鳥人刺激黃鸝鳥競爭的天性,來訓練黃鸝鳥的展露優美的歌聲,若是沒有競爭,這隻黃鸝鳥可能就終生喑啞了,不能發出任何叫聲,主要是因為沒有其他的鳥兒來與它比較。”
父親繼續道:“你的這一位男朋友,經過我剛剛與他的一番談話,發現他既不運動,也不喜歡運動,也不喜歡賭博、球賽,排斥所有競賽性的活動,我認為,像這樣子的男人,將來恐怕難以有所成就,所以反對你嫁給他。”
太多人因為恐懼失敗,而不願意參與競賽。透過黃鸝鳥的啟示,我們終於了解,原來競賽的重點,不在於勝負,而在於每一次投入,都能讓自己更加成長。
達爾文說過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孩子無論是在學習中還是在生活中總是要麵對各種各樣的挑戰,要和別人來比較的。所以父母應該從小就培養自己的孩子有爭強好勝的品性,而不是隨便就表示妥協。讓孩子“學會競爭”,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和競爭能力成為當前家庭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
美國《新聞周刊》蘇珊?西韋特的文章說:去年萬聖節,我5歲的兒子參加了學校組織的南瓜燈比賽,他對自己能夠參賽感到無比驕傲。他發揮稚嫩的藝術感異想天開,又刻又畫。兒子拖著大南瓜,自豪地來到學校餐廳,我們把南瓜與其他小選手的作品放在一起。那完全是富有創造性的作品:彩色南瓜、雪人南瓜、恐怖南瓜。甚至有一隻吹著泡泡糖、戴著棒球帽、滿臉雀斑的南瓜。
我不禁想:裁判要選出勝者可真不容易。我想裁判一定也是這麼想的,因為他們沒有選出獲勝者,所有南瓜都獲得了一模一樣的黑色和金色相間的彩帶。我兒子急不可待,想看看自己有沒有獲勝,不停地問我:“哪個南瓜贏了?勝者在哪?” 我說:“好象都贏了。看,寶貝,你獲得了彩帶。”孩子很聰明,對這樣的回答他不滿意。他問:“可是,誰贏了呢?”我能想象出他失望,我自己也很失望。如果不選出獲勝者,舉辦比賽還有什麼意義?我理解學校的意圖。裁判的目的是要表明所有孩子都幹得不錯,都應該得到承認。而我擔心他們傳遞了一個錯誤的信號:失敗是個誰也不應經曆的磨難。
近來,我已經多次發現這種趨勢了:成年人不願讓孩子失敗。好象我們成年人總以為孩子太脆弱,承受不了失敗。沒有了贏家,遊戲和比賽就失去了刺激。如果失去了競爭目標,也就失去了爭取最棒的動力。競爭與動機是共生的,競爭精神是我們成年人獲得成功的關鍵,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麼不培養孩子的競爭精神呢?
我並不是說我們要在生活的方方麵麵把孩子置於激烈競爭之下,但是如果應用得當,健康的競爭能夠使我們的孩子學會很多生活的道理。遊戲和比賽是為了說明動機和毅力的重要性,同時也是為了讓孩子明白要輸得起。孩子從中還能學到其他寶貴的經驗:從失誤中吸取教訓,尋找改進的辦法,從頭再來。作為家長,我知道偷懶的辦法是不要讓孩子失敗,而不是讓他們在失敗時麵對挫折。孩子完全能夠承受失敗,我兒子知道他在南瓜燈比賽中也許贏不了,如果他得不到彩帶也沒關係,他明年會再努力。讓他失望的是,根本沒有選出勝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