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一些“縱容”
在人們的印象中,那些任性、霸道、我行我素的不良個性,多是父母對孩子過度縱容後的產物。然而,縱容並非全是壞事,有時候,父母給孩子合理的“縱容”,反而有利於孩子健康成長,對孩子有積極的意義。
教育子女的過程中,父母為了便於管理孩子,難免會給孩子提出一些過分的規定和要求。目的是為了孩子的安全、健康成長,為了維護一定的秩序。有些父母經常給孩子設置很多的“不許”和“不能”。比如“不許進廚房”、“男孩子不能哭”、“不洗手不能吃飯”等等,條條框框可謂數不勝數。
無規矩不成方圓,父母對孩子的適度約束是必要的。但是值得父母們注意的是:約束也要把握好“度”。在某些特定的時候,規矩可以適當放寬,給孩子更大的空間和更多的自由,適當地遷就甚至“縱容”孩子。
珠兒以前是個手腳靈活的女孩,因為有點淘氣,經常一不小心就把家具碰翻,或是把碗打碎,父母覺得珠兒總是給自己惹麻煩,於是經常在珠兒耳邊說:“慢點,拿穩了。”唯恐珠兒把東西摔了。
珠兒走路向來是連跑帶跳,所以難免有摔倒的時候,每次父母總是用充滿憂鬱的眼神,對珠兒說:“慢點走不行啊,誰趕你啊?”就這樣,母親總在珠兒耳邊嘮叨,就怕淘氣的珠兒給自己“闖禍”。
可惜的是,幾年後,珠兒的父母發現她的性子越來越磨蹭了,也不知道是不是故意的。早上叫她起來上學,從七點叫到七點半,等母親來到她的房間時,珠兒居然還在賴床。母親氣得把她的被子掀開,珠兒這才不緊不慢地穿衣。母親不停地喊道:“快點,快點,快要遲到了。”但是珠兒還是慢慢悠悠地喝豆奶,好像一點都不急。有次氣得母親給了她一巴掌,珠兒居然還對著母親翻白眼。
放學回來後,珠兒不停地去喝水,上廁所,好像沒有心思做作業。母親要她快點做,她就說:“我在思考題目,催什麼催?”父母發現珠兒越來越不聽話了,他們感到這個孩子真不讓人省心。
孩子犯錯是正常的,孩子就是在犯錯中逐漸長大的。麵對孩子犯下的錯誤,如果一味責怪孩子,會讓孩子變得畏首畏尾,喪失他原本具有的靈性。孩子麵對沉重的學習壓力和讓人壓抑的學習氛圍,他們總期望通過其他辦法緩解一下內心的焦慮和緊張。例如,在做作業的過程中,通過上廁所讓大腦得到休息,調整一下情緒,這都是緩解壓力的好辦法;早上在床上多躺一會兒,而不是立即起床,有利於保證睡眠質量,這也是為了應付全天的學習而做的準備。
孩子每做出的一個行為都有他的目的和意圖,父母不能主觀地認為孩子這樣做不對,那樣做不對,然後嚴厲製止孩子,而應該給孩子適度的“縱容”,讓孩子將這一行為進行到底,然後觀察孩子的最終目的。這樣才能更好地讀懂孩子的心,也更容易讓父母取得孩子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