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小男孩特別喜歡搞破壞,有一次他把一輛剛買的玩具汽車給拆了。男孩的父親發現後並沒有生氣,而是高興地表揚小男孩。小男孩得到表揚後特別高興,父親再趁機給孩子講了杠杆的原理和使用工具的作用,孩子聽得特別認真。接著父親和孩子一起研究被拆掉的小汽車,最後在父親的指導下,小男孩又把汽車組裝起來,並且完好無損,照樣可以用遙控控製汽車跑動。看著小男孩興奮的樣子,父親又說:“兒子你真聰明,都能自己組裝汽車了,太棒了。”
在以後的日子裏,這個小男孩迷上了拆東西。不過他每次拆完東西,又會努力地將它組裝起來,而且還要試試能不能繼續用。如果組裝後還能正常使用,他就會跑到父親麵前“邀功”,父親自然會給他幾句讚揚;如果組裝後不能繼續使用,他就會再次拆開,繼續研究,努力使被拆的東西恢複正常。當然,確實是被他弄壞的東西,沒法正常使用時,他隻能求助父親,經過父親的幫忙如果還不能繼續使用,父親也不會責怪小男孩。
父親還經常鼓勵小男孩多去探索,發現不明白的東西一定要看個究竟。在父親的教育下,這個小男孩上初中的時候就會修理收音機,到了高中他已經會修理電視機了。如果鄰居家的電視機壞了,他會積極幫忙,很受大家歡迎。
大多數情況下,孩子的破壞行為是受好奇心驅使的。比如,玩具汽車為什麼會走,裏麵到底有什麼呢?如果把汽車外麵的外殼拆下來,裏麵會是什麼樣子?孩子的頭腦中充滿了類似的新奇想法,於是他們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會毫不猶豫地付諸行動,將玩具汽車拆開看看,把軲轆卸下來試試。
喜歡動手嚐試或無意的破壞行為並不是十惡不赦的缺點,關鍵在於父母如何看待孩子的這一行為。如果父母把關注點放在被損壞的物品上,就可能會產生怨氣。如果父母粗暴地製止孩子,使孩子無法得到相應的滿足,孩子就會產生失落感,麵對父母的粗暴語氣和表情,孩子還會失去安全感。如果父母看到了孩子行為背後的求知欲望,適當鼓勵孩子多動手嚐試,那麼就可以增加孩子發現新事物的機會。
所以,當你的孩子在雨中玩泥巴、在樹上掏鳥蛋時,不要怒不可遏地阻止孩子。讓他自由感受快樂時光吧,給孩子一點點縱容,不要害怕他弄髒了衣服,弄髒了手。不要拒絕他進行小小的冒險,讓他走出學習的沉重氛圍,在看似淘氣的行為中享受輕鬆和快樂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