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許孩子和父母爭辯(1 / 1)

允許孩子和父母爭辯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父母經常會遇到孩子回嘴、反駁、頂撞等看似不禮貌的行為。麵對這種爭辯,有些父母會將孩子的這種行為視為對自己的不尊重,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於是狠狠批評孩子,甚至打罵孩子,希望孩子以此為戒;而有些父母則給孩子爭辯的權利,認真地聽取調皮孩子陳述爭辯的理由。

到底應該怎樣麵對調皮孩子的爭辯呢?德國兒童心理學專家認為,孩子敢於同父母進行爭辯,是一種自信的表現,以後會比較合群和有創造力。漢堡心理學家安格利卡?法斯博士證實:“隔代人之間的爭辯,對孩子來說是走上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

顏先生身為某市科技協會副主席,對兒子在學校的表現充滿期待,他希望兒子當個三好生。可是兒子上初三了還沒有當上三好學生。一次,兒子把取回的成績報告單交給他時,他發現兒子的成績很好,但老師的評語中有一條是:上課喜歡做小動作。於是生氣地數落兒子。

聽了爸爸的指責,兒子坐在沙發上大哭起來。等顏先生說累的時候,兒子突然對他說:“爸爸,你能不能聽我講個故事?”顏先生感到很奇怪,就答應了兒子。

兒子講的故事是:兩個小組參加一次競賽。預賽中,甲組的一位同學出了差錯,導致預賽成績不理想,於是同組的其他同學批評他。在決賽中那位同學很有壓力,表現得很緊張,結果又出錯了,最後甲組被淘汰出局;預賽時,乙組也有一位同學出了差錯,但是大家都鼓勵他,讓他放鬆點,結果在決賽中那位同學發揮很好,他們贏得了最終的勝利。

聽完故事,顏先生不免吃驚。他有些不好意思地坐到兒子的身旁,問他還有沒有要說的。兒子說:“我們班裏得到三好學生榮譽的同學,他們的父母都是五好父母。”顏先生聽懂了,從此他對兒子不再指責,而且允許孩子與自己爭辯,因為他從兒子的爭辯中得到了很多啟發。後來,兒子考上了重點高中,三年後,又進入了重點大學,這其間獲得了數不清的榮譽,也包括三好學生。

麵對不滿的事物,孩子有權發表自己的意見。敢於與父母爭辯,證明孩子的勇氣,精神可嘉。允許孩子與父母爭辯,可以為父母豎起一麵鏡子,父母通過聽取孩子的爭辯來檢驗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得當,說得是否在理,如果發現不妥之處可以隨時調整,這對教育孩子是有好處的。

孔子曾說:父親有敢於爭辯的兒子,行為就不會無禮。孩子同父母爭辯的時候,往往是他們最得意的時候。在這種興奮的狀態下爭辯有助於孩子大腦的發育,並且可以體現出家庭民主的氣氛,增強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研究發現,敢於同父母爭辯的調皮孩子長大後大都有較強的交際能力,這對孩子將來的發展是大有好處的。

在一場家長交流會上,一位身為教師的父親說,作為教師,他教學生不是難事,但是教育兒子卻不得法。他兒子頭腦聰明,很頑皮、好動,經常惹他和妻子生氣。而當他批評兒子的時候,兒子竟然敢和他爭辯,這讓他大為不悅。於是劈頭蓋臉地打兒子,從小一直打到他上小學三年級。

有一天,兒子要父親給他買一些圖書,但是父親沒有同意,兒子就跟父親理論,最後他們爭辯起來,後來父親被兒子一句話頂得啞了口,就打了兒子一頓。打完之後他發現兒子的眼神充滿了仇恨,這不禁讓他大吃一驚。

第二天,父親對兒子說:“爸爸今天陪你去書店買書,你看中的書隻要有助於你學習,爸爸就給你買。”兒子對父親投來了懷疑的目光,似乎在懷疑父親的真誠。父親耐著性子又向兒子複述了一遍,就騎車帶兒子來到書店。在路上父親問兒子:“爸爸昨天打你了,你有什麼想法?”兒子沉默不語。父親又說:“爸爸保證,一定不會發火,不打你,你把心裏的想法告訴爸爸。”兒子看父親態度誠懇,就說:“當時我恨死你啦!”“怎麼恨法?”“恨得罵你。”“罵什麼呢?”“罵你是個鬼……”父親一聽,大為吃驚。

從那以後,父親再也不打兒子了。麵對孩子的爭辯,他控製自己冷靜下來,認真傾聽兒子的想法,並用曉之以理的做法回應兒子的爭辯。說來也怪,兒子慢慢對父親產生了好感,變得懂事多了。家裏有了民主的氛圍,再也沒有“火藥味”了。

給孩子自由發表意見的權利,允許孩子爭辯,是促使家庭民主的重要方式。因此父母應該樹立與孩子爭辯的觀念,不要認為孩子與自己爭辯是丟麵子的事情。如果父母因為孩子調皮不聽話,喜歡與自己爭辯,就認為那是不尊重自己的表現,那就錯了。

允許孩子與父母爭辯,對兩代人都有好處,父母要善於從孩子的爭辯中獲得孩子的想法,孩子也可以在爭辯中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和口才。若是辯論獲勝,無疑使孩子獲得一種快感和成就感,既讓孩子有了估量自己能力的機會,也鍛煉了他們的意誌力。因此,父母應該給孩子的爭辯創造一種寬鬆、平等的氛圍。在爭辯的過程中,父母應循循善誘、以理服人,不要認為孩子與父母爭辯是對父母的不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