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好男孩要煉著養,讓他懂得愛和感恩 教男孩懂得謙讓(1 / 1)

第十章 好男孩要煉著養,讓他懂得愛和感恩 教男孩懂得謙讓

列寧說過的一句話:“謙讓也是一種美。”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素來就以謙讓為美,以謙讓為君子風度,以謙讓為品德標準。一個優秀的男孩,是要懂得謙讓的。

現在的獨生子女,在家庭中處於中心地位,家庭中的大小事情往往以孩子為軸心,忙得不亦樂乎。逐漸地,孩子缺乏關心他人和謙讓的意識,隻知道“自我”,這就讓男孩很容易形成自私的毛病。

謙讓是中華民族的美德之一,是文明禮貌的一種表現,謙讓也是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的一項道德規範。碰到機會、遇到利益禮讓別人;狹路相逢時主動讓路後行;上下車輛甘為人後;購買東西容人在先。隻有學會了謙讓,才能和別人進行成功而持久的合作,並最終達到“雙贏”的目的。

葉家與當朝宰相張英張家打官司,而且理由也不十分充分,親朋好友都為葉家擔心,怕他們吃虧,勸他們早點撤訴,但葉家就是不聽,堅持把官司打下去。張家管家一看事情鬧大了,就連忙寫了封信,把這事稟告了北京的張英。不久,就接到了張英的回信。信中沒有多話,隻有四句詩:“一紙書來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管家看了這首詩,明白了主人的意思,就來到葉家,張家準備明天拆牆,後退三尺讓路。葉家以為是戲弄他們,根本不相信這是真話。管家就把張英這首詩給葉秀才看。葉家看了這首詩,十分感動,連說:“宰相肚裏好撐船,張宰相真是好肚量。”第二天早上,張家就動手拆牆,後退了三尺。葉家見了心中也很激動,就把自家的牆拆了也後退了三尺。於是張、葉兩家之間就形成了一條六尺寬的巷子,被稱為“六尺巷”。據說,這裏成了桐城縣一處曆史名勝,一直保存下來。

父母在培養孩子謙讓的品德時,可以參考以下建議。

1.家庭中要形成一種謙讓、和諧的氣氛

家庭環境對孩子影響極大。要讓孩子懂得謙讓,就要使孩子置身於一個充滿禮貌、謙讓、和諧氣氛的家庭裏。在這樣的家庭中,孩子耳濡目染的是尊老愛幼、文明禮貌、恭敬謙讓的言行。無論是四世同堂的大家庭,還是三口小家,都能使孩子有這方麵的體驗。

家裏人對待客人的態度和言行也會對孩子產生影響,對待家裏來的客人能否一視同仁,孩子也會有所察覺。千萬不要使孩子造成謙讓、禮貌有差別的錯覺。家庭成員之間,特別是孩子的父母之間經常吵架、互不相讓,對孩子的不良影響最大。在火藥味極濃的環境中,孩子不僅不會懂得謙讓,而且會對家庭生活產生厭倦情緒,使性格變得乖僻。可見,和睦、謙讓、文明禮貌的家庭環境氣氛,是使孩子懂得謙讓的關鍵一環。

2.要教育孩子謙讓地與同齡孩子相處

孩子最初接觸的小夥伴,是家裏的客人帶來的小客人。這些孩子的到來給孩子帶來了樂趣,他們在一起玩耍、遊戲,但也會產生矛盾和糾紛。這時父母要引導孩子以主人的姿態對小客人做到謙讓和禮貌,要熱情地招待和照顧小客人,有食物讓小客人先吃;有玩具讓小客人先玩;有連環畫請小客人先看。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要進入幼兒園、學前班,會接觸到更多的小夥伴。做父母的要注意叮囑孩子謙讓地與小夥伴們相處,遇到利益不要去爭、去搶。有時由於謙讓,或許使孩子感到吃虧和委屈。但從大局著眼,為孩子的長遠著想,堅持謙讓禮貌的待人處事還是利大於弊的。

3.要讓孩子正確理解和發揚謙讓的品格

謙讓作為我們民族的一種美德,是以雙方相互友好,互敬互讓為前提的。謙讓絕不是無原則的讓步,也不是妥協退讓。對孩子進行要謙讓的教育,絕不是要把孩子變成不辨是非、善惡的和事佬和無原則退讓、膽小怕事的窩囊廢。家長要教育男孩對壞人壞事和不良傾向,要勇於理直氣壯地進行鬥爭。即使對和睦相處的朋友,針對他的缺點和錯誤也要直言不諱,而不能隨波逐流。當然,這其中的界限,孩子尚不能完全把握。但適時地提出來是很有必要的。在生活實踐中,孩子就會有警惕,並學會妥善處理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