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出門在外莫大意——戶外安全篇 017.地震來了(2 / 2)

1.樓房向外跑。

破壞性地震從人感覺到震動到建築物被破壞,一般隻有幾十秒。如果家住平房,周圍也沒有高大建築物和高牆,可以迅速跑到屋外空曠地避險。如果家住樓房,在家中找到合適的位置避險,比盲目向外跑,生存幾率會更大。切忌不能使用電梯,更不能盲目跳樓。

2.躲進廚房。

很多人都知道,跨度小的房間適合地震避險。因此,有些人會認為小小的廚房是個不錯的選擇。而且廚房中還很容易找到食物,被壓埋後有食物來源能爭取更多的等待救援的時間。但是,你忽略了地震避險的另一重要原則,那就是——遠火近水。廚房裏不但存在煤氣灶、天然氣灶等火源和有毒氣體,而且微波爐、電飯煲、電磁灶等電器也很集中。電路、火源和有毒氣體都是威脅生命安全的隱患。因此,衛生間或書房等跨度小的房間,比廚房更適合躲避。

3.發生地震找媽媽。

遇到危險找媽媽是孩子的本能反應。可是地震發生隻有幾十秒的時間,正確的自救顯然比找媽媽更有效。平日裏,要教會孩子正確的地震自救方法。比如要躲在靠近暖氣管、床鋪、衣櫃、桌子等支撐物的地方,或是內牆根、牆角等易於形成三角空間的地方。要遠離外牆、門窗和陽台。用靠墊、枕頭等柔軟的物體護住頭部等。尤其對於大一些的孩子,一定要讓他樹立“自救”就是“自己救自己”的觀點。

4.被壓埋後不停哭鬧。

地震發生瞬間的自救很重要,而更重要的是在被壓埋後,如何積極尋找自救方法,等待救援。告訴孩子,一旦被壓埋,不要害怕,也不要喪失信心,更不能驚慌失措,不停哭鬧,或盲目地大喊大叫。這樣很容易在短時間內消耗掉體力。要沉著冷靜地觀察周圍環境,尋找通道設法爬出去,如果實在無法爬出去。就要注意聽地麵上的動靜,聽到有人靠近時,再大聲呼救,或是利用口哨等發聲工具,甚至用敲擊水泥管等方式向外界傳遞信號。要知道,保存體力是爭取救援時間的關鍵。

5.找到水源,一次喝個痛快。

積極尋找食物和水源是被壓埋後最重要的工作。告訴孩子,一旦找到水源或食物,不要一次全吃光。一定要按照10天計劃分配。實在沒有水源時,要接飲自己的尿水,以維持體力,等待救援。

對於一些較為災難性的事情,家長對孩子總是遮遮掩掩,希望孩子不要去接觸這些不好的事情。可是,如果家長一味的去遮蓋災難的本質,讓孩子認為這個世界是由各種各樣的美好而構成的,那麼一旦地震等災難發生了,孩子不僅在身體上會受到傷害,心理上也會受到重創。他們會覺得,這個世界怎麼會和他們想的不一樣呢?身體上的受傷,經過調養會有恢複的可能,可是心靈上的傷害要想得到解決,似乎沒有那麼容易。所以,家長在災難這件事情上一定要利用“殘忍”,讓孩子去了解和明白這些事情,這樣一旦發生危險了,他們也會知道該怎樣去保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