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出門在外莫大意——戶外安全篇 017.地震來了
——孩子要知道的避震知識
地震這種意外災害,雖然目前人類是無法避免和控製的,但隻要掌握一些技巧,也是可以在災難中將傷害降到最低的。麵對自然災害強大的破壞力,人類似乎很渺小,盡管孩子避震防災的方法還需要不斷訓練強化,但讓孩子從小就學習在災難中保護自己,顯然十分必要。畢竟,地震是不會告訴你,它什麼時候會來?
【場景小故事】
“清清,那個美麗好學的女孩,你們看見沒有?”在救助現場,鎣華鎮中學初一一班班主任陳全紅一直關心著一個名叫鄧清清的女孩子:在她心中,這個貧困家庭裏的小女孩,人窮誌不窮,常在回家路上打著手電筒看書。
在亂石堆中,每看到一具學生的屍體被挖抬出來,陳全紅就會默默流淚,“他們一天前還是活蹦亂跳的,咋一下子就變成了這樣呢?”
終於,鄧清清被武警水電三中隊的搶險官兵救了出來。讓陳老師與官兵們感動的是,這個女孩被救出時,還在廢墟裏麵打著手電筒看書。她說:“下麵一片漆黑,我怕。我又冷又餓,隻能靠看書緩解心中的害怕!”她的誠實如同她的堅強一樣,讓聽者無不動容。陳全紅一下子哭了,抱著清清連說:“好孩子,隻要你能活著出來,就比什麼都好。”
與鄧清清一樣,另一名被壓在廢墟裏名叫羅瑤的女孩子在手腳受傷的情況下,一遍遍地哼著樂曲,靠著頑強的“鋼琴夢想”激勵自己不要入睡,結果她贏了死神。
【安全知識課堂】
汶川地震讓我們開始關心地震避險,日本大地震再一次讓“地震自救”成為網絡熱議的話題。地震發生時怎樣才能最大限度保證孩子的安全?哪些自救常識我們有必要教會孩子?
1.在操場或室外時,可原地不動蹲下,雙手保護頭部,注意避開高大建築物或危險物。 不要回到教室去。震後應當有組織地撤離。千萬不要跳樓!不要站在窗外!不要到陽台上去! 必要時應在室外上課。
2.地震預警時間短暫,室內避震更具有現實性,而室內房屋倒塌後形成的三角空間,往往是人們得以幸存的相對安全地點,可稱其為避震空間。這主要是指大塊倒塌體與支撐物構成的空間。 室內易於形成三角空間的地方是:炕沿下、堅固家具附近; 內牆牆根、牆角; 廚房、廁所、儲藏室等開間小的地方。
3.在公共場所要聽從現場工作人員的指揮,不要慌亂,不要擁向出口,要避免擁擠,要避開人流,避免被擠到牆壁或柵欄處。 在影劇院、體育館等處: 注意避開吊燈、電扇等懸掛物;用書包等保護頭部; 等地震過去後,聽從工作人員指揮,有組織地撤離。 在商場、書店、展覽、地鐵等處: 選擇結實的櫃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邊,以及內牆角等處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東西護頭; 避開玻璃門窗、玻璃櫥窗或櫃台; 避開高大不穩或擺放重物、易碎品的貨架; 避開廣告牌、吊燈等高聳或懸掛物。
地震是一個可怕的詞,很多父母避諱和孩子談論類似的災難。可是你想過嗎?當地震發生時,平日積累的正確的自救知識或許就是讓孩子躲過一劫的救命稻草。當然一些流傳於生活中的急救知識,也有可能是毫無依據的。所以家長要注意防止進入避震的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