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要把自己當成孩子的朋友
首先,要摸清楚他的朋友圈的具體情況,不要道聽途說,親自參與他們的一些活動,比如請他的朋友來家裏做客,了解孩子們的品行。如果隻是淘氣一點、不愛學習,並沒有道德上的問題,家長不要一棍子打死,應該積極引導,好的壞的都分析一下,跟他如朋友般交談。如果父母掌握了孩子朋友惡劣行為的證據,那可以從孩子的角度分析,告訴他不讚成交這樣朋友的原因,講清危害以及可能導致的後果,提高孩子的認知能力。
其次,把自己當成孩子的朋友,作為他們中的一分子。家長如果本著理解、信任和尊重的態度,多與孩子感情溝通,了解他的願望和苦惱,家長不要整天糾纏在孩子的小錯誤中,使之情緒對立,不要把成人化的要求強加於孩子,使他無所適從。
另外,要給孩子一個民主寬鬆的環境,家長可以多和老師、學校聯係,盡力幫孩子實現表現自己的願望,改善孩子在集體中的地位,幫助他贏得“重視”和 “尊重”,孩子自然會疏遠壞朋友。培養廣泛的興趣以及多做運動也有利於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家長不妨多陪孩子玩玩,讓他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父母的重視。
⒉提早教給孩子正確選擇夥伴的方法
家長往往要等到發現孩子結交了“壞”夥伴,等到他變得神神秘秘的時候,才開始手忙腳亂如臨大敵般地製止。如果能防患於未然,一切就會簡單得多。應提早教給孩子怎樣和夥伴相處,討論他的需求和困惑,不要等到危險信號出現了才倉促“應戰”。
⒊不要給孩子施加交往壓力
在孩子的交際圈裏,家長不必急於讓孩子獲得廣泛認同,即使你感覺到他是多麼孤獨。同時,把自己的家營造成一個快樂的場所,而不隻是一個休息的地方。當孩子遭遇到成長中的黑暗時刻,就會想到這個安全溫暖的地方。
⒋如何和孩子交流交友問題
當家長發現孩子交友出現問題時,家長應該好好找孩子談談,而不要隻是簡單粗暴地命令孩子和小夥伴斷絕來往。青少年麵對這種情況時通常會說,父母是小題大做,神經過敏。但是,如果你給他們足夠的時間冷靜下來,並把你的意思充分表達清楚,他們最終是會做出正確判斷的。
⒌別用打罵方式逼孩子“絕交”
這時可以找個“第三者”做說服工作,但這個“第三者”一定是家長和孩子都信任的人。家長找的這個做說服工作的“第三者”,一定要更強勢,能夠“震住”孩子,讓孩子感受到輕鬆和被保護,願意聽“第三者”的話。
愛因斯坦說:“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莫過於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嚴正的朋友。”作為一個社會人,沒有朋友的人生注定是孤寂和痛苦的。所以培根說:“得不到友誼的人將是終生可憐的孤獨者,沒有友情的社會則隻是一片繁華的沙漠。”
由此看來,朋友是孩子健康快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少了朋友,孩子的天空就像是缺少雲朵一樣,精彩不起來。在孩子交朋友的這個問題上,隻要家長能夠做好孩子的“軍師”,那孩子的交友問題就不會出現什麼不好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