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撒貝寧——沉穩冷峻的理性闡述 冷峻理性與幽默風趣
他從演講中一路走來,從小就開始了相關的訓練,這些都是自己的創意,他從中受益匪淺。他是學法律的,他是主持法律節目的,他給人一種沉穩冷峻的理性感覺,但是他也有著幽默風趣的一麵。這樣的巨大反差既讓人們看到了他的專業素質、職業修養,同時也讓人們領略了他過人的口才。他給自己的主持特色定位:一個鄰家男孩式的、具備基本法律知識、擅長用平實的語言闡述生硬的法律、善解民意。
在人們的印象中,從事法律工作的人都很理性,這也是職業性質決定的。因為,隻有保持足夠的理性,才能有清醒的頭腦、冷靜平和的心態、縝密的邏輯思維來分析法律問題。反過來,這樣的理性也會在平時的為人處事中體現出來,他們說話或許會缺少激情,但是絕不缺少理性。
中央電視台著名主持人撒貝寧是學法律的,主持的又是《今日說法》這樣的法製節目,自然也有著足夠的冷峻和理性。這從他的言談中可見一斑。我們且不說他主持節目時的表達,因為那是節目的需要,我們從他接受采訪時的一些說法中,就能尋到理性的足跡。
2001年,撒貝寧獲得“榮事達”電視主持人大賽第一名。一時間說法眾多,大賽是央視主辦的,身為北大法學院在讀研究生的撒貝寧是《今日說法》的主持人,抽的又是法律方麵的題,還拿了個複賽最高分。“天哪,怎麼可能呢,太湊巧了吧?”觀眾對此次大賽的真實性充滿了疑惑。
麵對這樣的質疑,撒貝寧敞開心扉,鼓足“不避嫌”的勇氣,講述了參加比賽前前後後的所思所想,讓觀眾看到了一個憑自己的實力拿第一名的優秀主持人。
說到參賽,撒貝寧說自己有“像被人踹了一腳”的感覺。對參賽,他自己是猶豫的,內心充滿了矛盾,但是台領導認為他還是很有培養前途的,多參加一些這樣的比賽是一種很好的鍛煉。麵對領導的決定,撒貝寧說:
“就像一個人站在遊泳池邊,既想跳下去又有些害怕,突然,被人踹了一腳,下去之後肯定會想這是誰幹的,心裏卻是很感激的,終於有人幫我做了個決定。”
恰當的比喻傳神地描述了當時矛盾的心情。盡管自己有參賽的渴望,但是別人的“這一腳”讓他堅定了信心。
進入複賽時有50名選手,分為5組,每組10個人,撒貝寧被分到了第五組。撒貝寧上場的時候,那道有關法律專業的題也出現在大屏幕上,現場觀眾隨即發出了一陣輕微的驚歎。麵對此情此景,撒貝寧解釋說:
“其實,我們那個組有3名選手的題都與法律有關,而且是全組10個選手一起抽的簽。抽簽時,每道題的信封一字擺開,所以,我隻能說自己幸運。”
這一句幸運比解釋多少的原因都有效果。抽簽本身就是靠運氣的事,何況30%的概率本身也不低,觀眾的質疑可能更多是不了解情況。但是,撒貝寧保持了足夠的理性,沒有生氣地辯解,這就是最好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