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王小丫——幹練機敏的快言快語 “不會說話”的伶牙俐齒
口才不是天生的,它是可以後天培養的才能。沒有誰天生就是演講家,我們熟知的那些著名演講家,都無一例外地經曆過艱苦的訓練過程,是汗水和艱辛一步步鋪就了他們的成功之路。
作為普通的電視觀眾,我們總是很欣賞那些口若懸河、口綻蓮花的主持人們,尤其是那些著名主持人,他們的幽默風趣、或嚴謹思辨、或沉穩大氣、或伶牙俐齒,無不讓人讚歎。但如果看看他們的成長曆程,我們就會發現,他們也是經曆了卓絕的努力才走到今天眾人矚目的位置上的。
相對於那些科班出身的主持人、播音員,深受觀眾喜愛的王小丫“出身”要低一些。她大學學的是經濟,愛好寫作,在校期間曾獲中國當代大學生優秀散文獎,畢業後在一家經濟類報社當記者,後來曾在北京廣播學院研修電視文學。她的文筆很不錯,但是寫得好未必就能說得好。因此,不是科班出身的王小丫經曆了從“不會說話”到“伶牙俐齒”的蛻變。
她第一次去采訪的時候,居然不知道怎麼提問,但是她強迫自己改變。經過《黃金旅遊》、《商務電視》、《金土地》、《供求熱線》等電視欄目的磨合,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做起《經濟半小時》的主持人,沒想到在1998年全國經濟節目優秀主持人評比中,當時還是實習主持人的她居然得了個第一名!總結自己由報社記者到電視主持人的轉變,王小丫說:
“生活中我並不是一個主動性很強的人,很多時候我屬於那種被牽著鼻子或推著走的人。對事業和人生,我經常是沒有遠慮,隻有近憂。”
也許正是這種對自己十分清醒的認識和強烈的危機感,讓她不敢有片刻的停歇,一直繃緊著不斷向前的弦。
《開心辭典》創辦初期,為了收視率的考慮,首先找的是黃安,王小丫是他的助理。可是當時的王小丫很用功,不但仔細做筆記,還把節目錄像帶回家反複鑽研,一副不替代黃安不罷休的架勢。黃安說:“我就知道我快要做不下去了,因為被人家‘偷師’不少。王小丫能夠出頭,我給她開了一個很好的頭。”王小丫就以這種拚命三郎的架勢為自己爭取到了上位的機會。
於是,我們看到了《經濟半小時》中那個從容的主播,《開心辭典》裏那個幹練、機敏、一眼燦爛的考官。這時候的王小丫已經完成了一次大的蛻變。
在《經濟半小時》中,她堅持用自己通俗的語言來解釋那些枯燥難懂的經濟名詞、術語。她說:
“我發現有不少朋友覺得‘經濟’這個詞非常理性,聽上去冷冰冰的,很學術,當初,我剛上學的時候也是這麼認為的,校園裏的《高等數學》、《線性代數》、《統計學原理》、《政治經濟學》,不能不讓你感到高深莫測。
“畢業後,開始掙錢,自己租房子,買菜做飯,我發現那些深不可測的東西完全能在生活中找到用處,一方麵,我驚歎於經濟學家能將瑣碎的現實提煉成精辟的理論,另一方麵,也由衷地覺得,‘經濟’,她真的很通俗,而且感性。感性到你看得見,摸得著,甚至能摸出你吃飽了還是吃好了,穿暖了還是穿漂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