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那明天我開車送你吧!
兒子:不用了,又不順路。
爸爸:那你開我的車,我坐單位的班車。
兒子:我不要,你那車太大了,笨重。
爸爸:地鐵你嫌擠,我的車你又嫌大。你到底想怎麼樣?
兒子:哎呀,我想要輛新車。
爸爸:我的剛買不久,挺新的。
兒子:算了,不管你借了,大不了我把王斌新買的那個車盤下來,他要出國了,正想賣車呢。
爸爸:你小子啊,寧可盤別人的車,也不要你老子的車。你說,為什麼?我那車有傳染病嗎?
兒子:我就是不喜歡你那車!
事例中的父子溝通之所以失敗,主要是雙方的歸因都出現了一定的“自我服務偏差”。父親認為兒子想買車是為了方便,而兒子的真實意圖是想買一部適合年輕人開的車。所以,在有效溝通中,不僅要會說話,還要說到點子上,用心理學的術語講就是明確溝通的目標。
小康和小張是某單位的兩個專職司機。前不久,單位精簡人員,兩個人必須有一人下崗。於是,單位搞了一個競爭上崗,讓兩個人分別談自己對將來工作的想法。
小康第一個上場,開始自己的演講。他說如果自己將來能開車,一定會把車收拾得非常幹淨利索,遵守交通規則,而且保證領導的安全,同時要做到省油,不給單位增加負擔。小康滔滔不絕地講了半個多小時,終於講完了。
輪到小張上場了,他隻講了三分鍾沒到,就下來了。他說他過去遵守了三條原則,現在他仍遵守三條原則。如果能繼續為單位開車,他還會遵守三條原則。這三條原就是:聽得,說不得;吃得,喝不得;開得,使不得。
眾領導一聽,好!這個司機說得好!最後小張留下了。
很多時候人們的表達是有意義的,但是缺乏針對性,太寬泛,就導致讓人抓不住他所表達的核心意思,這樣的表達顯然是失敗的。
遠離長篇大論,學會說簡潔的漂亮話,把話說到點子上,有以下幾個原則:
第一,直奔主題。
當你想發表觀點時,不妨直奔主題,不用先說許多無用的鋪墊話,國家的什麼什麼政策,原文是什麼,是哪天哪天下發的,現在的情況是如何如何,結果三分鍾過去了,你還沒有進入正題,你完全可以直接說,“我想說說關於節約用電的一些注意事項……”
第二,不要偏離主題。
仍以“節約用電”為例,圍繞你的主題,你可以進行盡可能簡潔的表達,比如,提醒大家隨手關燈等,千萬別節外生枝,告訴人家發電的原理。正如外國諺語所說:當我問你幾點鍾時,你不要告訴我鍾表的工作原理。
第三,語意明確。
開口前先整理好自己的語言邏輯,確定自己要表達什麼意思,別東一句、西一句,說了半天讓聽者不知所雲,也容易造成誤會。
第四,多用短句少用長句。
在我們平常的說話中,應當注意在句式變化的同時,多用短句少用長句。因為長句聽起來不容易理解;而短句的表達效果明快、活潑有力,還可以表現出激動的情緒、堅定的意誌和肯定的語氣。因此在運用上,易說易聽的短句更受歡迎。
另外,還要注意的是,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不經意間會發現從與某些人的談話中能得到快樂與興趣,於是我們便想再延長談話,希望這種好的感覺能得以延續,結果往往事與願違,到最後連已經得到的效果都被破壞掉了。所以該結束時一定要堅決果斷、爽爽快快地結束,有時候正是這種意猶未盡才會給對方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