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撒貝寧——沉穩冷峻的理性闡述 話不在多,但要說到點子上
作為節目主持人,每句話的語速都是有一定的時間限製的,因此,就要求他們必須言簡意賅,“該說的一句都不少,不該說的一句都不多”。比如,在法製節目中,節目進行過程中主持人的解說,旨在串聯節目,作用就在於引導觀眾很好地理解前麵的節目,同時有重點地注意後麵節目的某些關鍵點。這個過程中的長篇大論隻會引起觀眾的反感,因為再生動的語言都沒有真實的畫麵更有衝擊力。
在主持節目中是這樣,在人們日常的交流溝通中也是這樣。有的人生怕別人聽不懂自己的意思,於是開始長篇大論,但是結果恰恰相反。過多的闡述反而削弱了主要觀點,分散了對方的注意力。所以,做到要言不煩很重要。
《智慧書》中提到如下經驗:
“不要隻重複一個話題,囿於成見。簡潔令人愉快,給人好感,並且事半功倍。……好的事物,如能簡潔則會更好。本來很糟,如能簡潔,則不至於太糟……”
當然,簡潔隻是一種形式,重要的是要在簡潔的形式中把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思表達清楚,這樣的交流就是有效的。所以,在人和人的溝通中,話不一定多,但一定要說到點子上。如果話說不到點子上,那再多的話都等於是白說。
一名經理想知道他的下屬與新客戶溝通的情況。
經理:“你和那天來的新客戶又聯係過了嗎?”
下屬:“我這幾天事情比較多,就把這事交給我的助手去做了。”
經理:“那他做得怎麼樣,有什麼收獲?”
下屬:“他剛好要參加一個培訓會,所以還是我親自去處理這事吧。”
經理:“你做得怎麼樣?”
下屬:“我還沒給他打電話,因為我發現我們的合同有些地方不妥。”
經理:“有這事?然後呢?”
下屬:“我準備調整一些具體的條款。”
經理:“那把你調整後的給我看一下?”
下屬:“我還沒有開始調整,隻做出了草稿,因為……”
聽到這裏,那位經理已經聽得忍無可忍了,顯然因為這位下屬不能一口氣把話說完。其實他的下屬最想要表達的意思是:“我想把上次對新客戶的合同中的部分條款調整一下,因為這些條款有漏洞,對我們不是很有利,這是我做的一個修改的草稿,您看一下,如果沒有問題,我馬上就和對方約時間敲定這事。”
很簡單的一個意思,為什麼出現這樣的偏差呢?在心理學上,人們把溝通中的這種偏差稱為“自我服務偏差”。心理學家研究發現,“自我服務偏差”源於人心理上的一種自我防禦本能,它造成人們對溝通問題本身的認知偏差,最終導致無法發現溝通中的真正問題。這種對溝通問題的不清不楚將直接導致模糊溝通,這就是為什麼滔滔不絕、口若懸河的人不一定能達成溝通目的的原因。
心理學家指出,人們的思維不是完全地符合客觀、富有理性的邏輯思維,很多時候,由於認知過程本身固有的局限和動機等因素的作用,外界信息經過大腦的思維加工時會產生一些錯誤和偏差。其中,“自我服務偏差”往往會使人們主觀臆斷對方的心理和行為,朝著利己的方向解釋問題的原因,從而造成溝通不暢。
兒子:爸爸,我想買部車子還差一點兒錢,能借我點兒嗎?
爸爸:你才多大啊就想開車?沒駕照是不能開車的。
兒子:我都大學畢業了,可以開車了吧!我早考了駕照了,就是沒車。
爸爸:怎麼突然想起要買車了?
兒子:上班不方便,地鐵太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