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誌尖銳,但並不是一味地猛打猛衝、直搗黃龍,而是會根據采訪對象、事件的不同,靈活地調整提問方式。
在2005年年初對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的采訪中,當話題涉及到敏感的“楊翁戀”時,他們之間有如下的對話:
王誌問:你好像從來沒有在公開場合談論過她?
楊振寧:沒有。
王誌:你介意說一說她嗎?
楊振寧:你今天要不要談?
王誌:我們想問,當然大家非常關心。
楊振寧:你給我寫的幾條(提綱)上沒有這一條。
王誌:是,所以我們君子協定,我現在向你請求。
楊振寧:我想提一下可以,不必深談。
王誌很清楚楊振寧先生並不希望自己的私人情感得到大眾媒體的過多關注,但外界對“楊翁戀”已經炒得沸沸揚揚,而當事人始終保持著沉默,在信息的極度不平衡狀態中,也許楊振寧先生的回應能表達出內心的想法,並且讓眾說紛紜逐漸平息。在接下來的訪談時間中,楊振寧先生首次在媒體上談到了自己的想法,而這段訪談成為《楊振寧:大師別傳》這期節目中的點睛之筆。
由王誌的提問,我們也得到了這樣的體會:要想讓自己的提問更深入、尖銳一些,讓自己的提問能夠始終抓住核心問題,並引導對方進行更深入的交流,在提問時就必須做到:
1充足的準備。
良好的提問誕生於充足的準備。這種準備工作包括了解對方的生平、愛好、成績等相關資料,也要了解對方的禁忌,還包括提問的方式、環境、目的、時間的長短等。當找不到談話契機的時候,當聊天中斷的時候,出色的問話人一定會為交談注入些許活力。
2明確提問的目的。
在一般的交談中,提問是比較隨意的,為的是讓談話繼續下去,這裏的提問就比較自由了。如果是談判之類的活動,提問就很有針對性了,因為這直接關係到主動權的問題。所以,明確提問的目的很重要。
3提問要把握好時機。
好的時機就是應該提問的地方、產生疑問的地方、需要引導話題深入的時候、調動對方情緒的時候、著重強調的地方等。
4提問要把握好度。
最明顯的一點,每個人都有禁忌和忌諱,這些都是不能問的,如果問了那談話也就終止了,甚至還可能反目。另外,提問就像剝洋蔥,必須一層層來,需要一個循序漸進、逐步深入的過程,不能急於求成。
5提問的態度很關鍵。
多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問題,多替對方著想,這樣提出的問題自然就不會那麼對立了。即使尖銳的問題,也因此像裹了一層糖衣。此外,態度要平等、和善、真誠,這樣才能和對方建立平視的通道,才能保證交流溝通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