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水均益——沉穩冷靜的精妙分析(1 / 2)

第十章水均益——沉穩冷靜的精妙分析

中央電視台《藝術人生》欄目對他的評價是:他帶著《焦點訪談》的幹練精辟,帶著《高端訪問》的機敏、睿智,帶著他特有的深刻思想和獨到的見解,遍訪國家元首和各國政要,向世界展示著中國記者的風采。當戰火紛飛時,他更以火一樣的激情投身戰場,以兵一樣的堅毅走向危險。他懷揣著新聞理想,以自己的膽量和智慧捍衛了“中國記者”這個神聖的稱號。他就是那個“說英語不用動腦子”的名人圈子裏的“交際家”。###名人圈子裏的“交際家”

交際,指的就是人和人之間的相互往來接觸。簡單地說,就是和別人打交道。而友善的言行、得體的舉止、優雅的風度,這些都是走進他人心靈的通行證。人和人之間的交往,如果不能打動對方的心,那交往是失敗的。而在交際中,語言則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在交際場合遊刃有餘的人,在口才方麵都是有著自己的獨到之處的。

中央電視台著名主持人水均益被稱為“名人圈子裏的‘交際家’”。因為他采訪的人都是具有世界影響的政治人物,比如聯合國秘書長、美國總統、歐盟主席等,還包括一些取得非凡成就或者有重大影響的人物,比如基辛格、索羅斯等。他采訪過的這100多位外國政要和世界知名人士,每一個都是呼風喚雨的人物,和他們打交道,沒有真本事是辦不到的。

水均益對此有自己的看法。當有人問他“怎樣當一名合格記者”時,他頗有感觸地說:

“十幾年下來,我體會最深的一點是,一名記者首先要是一個善於待人接物的活泛人。用南方人的話說,就是要‘靈光’。作為一名記者,如果不會和人打交道,不會說話,不會辦事,不會察言觀色,不會結交朋友,那這個記者恐怕麻煩就大了。”

這是作為一名記者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但要想做出大的成績,這些基本的素質顯然還不夠。還需要一些特別的素質,水均益之所以能夠成為“名人圈子裏的‘交際家’”,正是因為具備了一些特別的素質。

水均益生長在一個真正的教授之家,學問之家:祖父是教授,原民國政府西北教育總署署長;伯父是留美博士、教授;父親是蘭州大學外語係俄語教授;三叔、四叔、姑母也都是教授……生長在這樣的家族之中,水均益得天獨厚,從小廣獵知識,加上天資聰敏,博聞熟記以及能說會道的教師遺傳基因作用,奠定了水均益良好的口才表達能力。

而水均益在新華社的近10年國際部記者的工作,使他大開了眼界,大長了見識。特別是中東海灣戰爭期間,身為新華社中東總分社的記者,水均益目睹了20世紀末最大的現代化高科技戰爭場麵。正因為有此獨特而豐富的經曆,才使得水均益無論是采訪還是端坐於演播室裏主持節目,都另有一種綜觀世界風雲後獨有的沉穩與大氣!

水均益的文采和口才在很多節目和場合中都得到很好的展現,總結起來,有以下幾個特點:

1尖銳,有棱有角。

為了采訪基辛格,水均益在采訪前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他深知,對基辛格這樣的來自美國的睿智型人物,在采訪提問中,如果不能適時適度,一針見血,他是不會當回事的。為此,水均益設計了三個問題:

“您認為:中美兩國是朋友還是敵人?”

“美國人習慣當國際警察。作為研究國際問題的專家您認為美國該不該當這個國際警察?”

“美國議會經常通過製裁別國的決議,這是否是一種愛好?”

如此尖銳、有棱有角有難度的問題,使這位一向不太重視記者采訪的美國前國務卿,不得不另眼看待這位青年記者。

2機智,出奇製勝。

1993年中國奧運申辦團離京,國務委員李鐵映到機場送行。當時機翼下,舷梯旁擠滿了記者,但一道隔離繩將各路記者攔在離中央領導七八米遠的地方,許多人對此都是手足無措。而剛剛借調來中央電視台的水均益想完成一次采訪,但是看眼前的情況,正常采訪是不可能的,於是,他想出了一個絕妙的主意:

當李鐵映同誌背朝自己、頻頻向舷梯上的代表團成員招手致意時,水均益突然喊了一聲:“鐵映同誌,您好!”鐵映同誌自然本能地回過頭來。“我是中央台的記者。”水均益趕忙說。鐵映同誌點點頭,衝水均益這個方向笑笑。這時,水均益毫不猶豫地跨過前麵的隔離繩,手拿話筒,一邊向鐵映同誌靠攏,一邊向他提問:“鐵映同誌,請問你在23日奧委會宣布的時候會看電視轉播嗎?”在鐵映同誌微笑著回答水均益的問題的同時,他身邊的警衛也隻好默許了這次采訪。

其實看上去很普通很簡單的開場白,沒有絲毫的驚人之處。但是要知道,在當時的情況下,卻是非常重要的。首先,“鐵映同誌,您好!”簡單的問候既親切又吸引了對方的注意力;其次,“我是中央台的記者。”表明自己的身份,對這樣大的活動,作為國家電視台的中央電視台還是占有很大的優勢的;最後,“鐵映同誌,請問你在23日奧委會宣布的時候會看電視轉播嗎?”這句話很重要,因為這看似問了一個全中國人都知道答案的問題,卻成功地開啟了采訪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