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妙語,爭取主動。
以色列前總理拉賓遇刺身亡,成為世界愛好和平的人們心中永遠的痛。拉賓為中東地區的和平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他也因此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但是,這位偉大的和平締造者,不喜歡和新聞界打交道,很少接受采訪,即使接受了,也從不多說一句話。然而,水均益的攻心策略,卻成功而巧妙地打開了他的話匣子。
采訪時,水均益的第一個問題是:“總理先生,1000多年前,一些猶太商人和拉比(猶太教士)帶著商品和在羊皮上寫成的聖經卷宗來到了中國的黃河岸邊。從那時起,猶太人民和中華民族有了第一次良好的交往。今天,您作為第一位猶太國家的領導人又一次來到中國,您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這句話既點出了中以兩國的長久友誼,又表明了自己對這段曆史的熟諳,以及對拉賓的熱切期盼,期待他的到來能夠揭開新的一頁。
這個問題正中拉賓下懷,他針對這個問題真誠而愉快地談了7分鍾。對向來不苟言笑的拉賓而言,這是破天荒的。
在采訪基辛格時,他一上來先介紹說:“我們的節目有10分鍾長,是中央電視台最黃金的節目之一,收看我們節目的觀眾有4億!”
有意的誇大目的是引起基辛格對中央台的重視,同時也是為了使對方的收費念頭不打自消。
接著,水均益又說了一句溫情脈脈、暖人肺腑的話:“基辛格博士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很多中國觀眾都非常希望了解博士的近況。”
每個人都有懷舊心理,而此時的基辛格已經年過古稀,水均益的話就像一個溫柔的陷阱,讓基辛格博士舒舒服服地掉進去了。結果不難預料,他很高興地接受了采訪。
4聽出弦外之音,把握良機。
就像人們喜歡了解一些知名人物的消息一樣,對媒體來說,采訪知名度更高的人,這個新聞采訪的價值也就更高。所以,作為記者,總想采訪名人。但是名人,尤其是那些政府首腦人物可不是一般人能夠接近的,但水均益卻成功地采訪了許多的世界名人。這固然有其他的因素和便利條件,但是他本人的努力是起到了很大作用的。這其中,善聽弦外之音,使他把握住了很多次稍縱即逝的機會。比如,他采訪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就是很好的一例。
盡管水均益早就有采訪克林頓的念頭,但美國方麵雖一直表示考慮此事,卻不肯明確表態,弄得水均益心灰意冷。正準備放棄努力時,美國使館的新聞官保羅給他打來電話。一開始,保羅就聲明:“我沒有任何消息給你,也沒有得到白宮的答複,不過,我現在要問你一些技術性的問題。”最後,保羅又說:“水先生,我個人非常希望你們能得到這次訪問的機會,我祝你好運。”盡管保羅的這番外交辭令顯得滴水不漏,但水均益還是從中聽出了弦外之音——采訪克林頓有指望了。因為若對方無意接受采訪,是不會問諸如節目播出的具體時間、節目長度、收視率情況等技術性問題的,更不會隨便表明個人的態度。
於是,他馬上積極準備、嚴陣以待。果然,當天晚上,美方正式接受采訪。
從美國使館新聞官保羅的話中,我們看不出任何答應采訪的信息,但是,他打來電話的舉動事實上就暗示了他們答應的態度,否則,不接受采訪自然就沒必要關心節目的技術細節,細心、敏銳的人才能看透這其中的玄機。
外交辭令是一種特殊的語言,一般情況下你從這些外交辭令中是看不出對方的任何表態的,但是和外國的政要打交道,就必須學會聽懂這些外交辭令的話外音,否則真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水均益卻能領會每個字背後的具體含義,他分析認為:
“我們常常聽到某個會談是在什麼什麼氣氛下進行的,而不同的這個‘什麼’其實就反映了關係的遠近親疏。比如,說會談是在‘友好的氣氛下進行的’,就意味著關係很近;說是‘建設性的’,就可能意味著關係一般,但有發展前途;說是‘坦率的’就可能意味著關係很一般,雙方甚至在有些問題上還有分歧,各說各的。”
聽懂了這些外交辭令,也就弄明白了對方的真實想法,就能夠做出準確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