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歐陽夏丹——親和爽朗的妙語連珠 說得出來是能力,說得很好是功力
說話是一種能力。怎麼把話說得好聽,讓人愛聽,打動人心,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不斷練習培養出來的一種能力。當然,與言語相關的知識能力的多寡,也會影響到這種說話的能力,而說話的能力則影響到一個人的成敗。
不可否認,每個人都會說話,但是每個人說話的效果是不一樣的,這就是能力的問題了。同樣的一句話,有的人能用很簡練的語言把事情表述清楚;有的人則囉囉嗦嗦說了一大堆,還讓人聽得似懂非懂、一頭霧水。你選擇用怎樣的思維邏輯來組織你的語言,這就決定了說話能力的高低,也就直接導致了說話效果的好壞。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亞伯特·麥拉比是人際溝通的專家,根據他的研究分析,人與人之間說話溝通的時候,僅有三項因素影響溝通的進行:人說話的遣詞用字、聲調、表情動作,會影響訊息的可信度。所謂遣詞用字指的就是你會用什麼字去表達訊息本身的內容。這一點直接影響到你所說的話是不是表達清楚了自己的意思,而對方是不是能夠很好地理解你所要表達的意思。
所以,在你與他人溝通的過程中,說話首先就要注意語言用詞的運用,力求讓你的語言變得形象生動。
馬克·吐溫說:“……用字極具威力,每當我們用對了字眼,我們的精神和肉體都會有很大的轉變,就在電光石火之間。”的確,用對了字眼不僅能打動人心,同時更能帶動行動,而行動的結果便展現出另一種人生。
當帕特裏克·亨利慷慨激昂地說道:“我不知道其他的人要怎麼做,但就我而言,不自由,毋寧死。”這句極具感召力的話,激發了美國人的決心,使他們誓要推翻長久以來壓在他們頭上的苛政,結果造成燎原之火,美利堅合眾國由此誕生。
著名主持人歐陽夏丹采用的是說新聞的形式,在人們的印象中,新聞是用來播報的,而要說,還要說得明白、清楚,那不光需要字正腔圓的專業播音技巧,還需要過人的語言組織能力。其實,剛開始,歐陽夏丹給自己定位的目標,是國際頻道《中國新聞》的主播徐俐,“她那種幹脆、利落、威嚴的感覺特別好,我在上海做新聞時模仿過她,可剛開始幾天還行,時間長了,別說觀眾覺得不舒服,就你自己都會覺得不舒服。後來發覺那不屬於自己。”慢慢她找到自己的感覺,笑著說新聞,笑著與觀眾交流。她成功了,她找到了自己,也就找到了魅力所在。
說得出來是一種能力,這還表現在,有的時候你幹得再多還不如你說得出來更能為自己贏得機會。常言道:“會做的不如會說的。”這句話令人警醒。
一家公司的公關部有兩個小組,兩個組長都在明爭暗鬥地想當上公關部經理。恰逢公司搬家,一組組長對大家說,爭取在這次搬家的過程中好好表現。因此全組齊心協力,熱火朝天地幹起來。等到二組的人馬趕到的時候,市場部的新辦公室已經變得窗明幾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