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張越——優雅知性的侃侃而談 該問的與不該問的要區別對待(1 / 2)

第十四章張越——優雅知性的侃侃而談 該問的與不該問的要區別對待

提問的目的是引導交談的深入,掌握交談的主動權,使交流向著自己預期的目標靠近,所以,提問是很有學問的。高明的交談者不會坐等對方失誤和漏洞的出現,而是采取積極的手段來營造和奪回談話的主導權。主動權不是說得越多就越主動,控製交談的主導權,主要是通過提問實現的。得體的問話不僅要靠高明的口才,還需要聰明的頭腦和冷靜的判斷力。

孟子與齊宣王的一段對話,就是孟子用不斷的提問誘使對方陷入被動的例子。

孟子對齊宣王說:“你有個臣子把妻室兒女托付給一位朋友照顧,自己遊楚國去了。等他回來的時候,他的妻室兒女卻在挨餓受凍。對待這樣的朋友,應該怎麼辦呢?”

齊宣王說:“和他絕交。”

“假如管刑罰的長官不能管理他的下級,那該怎麼辦呢?”

“撤掉他的職務!”

“假如一個國家政治搞得很糟,那又該怎麼辦呢?”

齊宣王左右張望,無言以對,這才意識到自己落入孟子設下的圈套了。

假如孟子一上來就說:“國家治理不好,應該把你這個國王罷免掉。”那樣齊宣王不但聽不進去,還可能翻臉不認人。孟子采用類似“誘敵深入”的方法,等齊宣王明白了他的意圖,已經無路可走,不得不聽從他的勸告。而孟子在勸諫過程中始終把握主動,營造強大的攻勢來輔佐自己成功。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孟子一步步的提問使得齊宣王沒有任何的心理戒備,在不知不覺中跟著孟子的思路走了。所以,會提問才可能掌握交談的主導權,否則,問題提得不恰當還可能使雙方陷入尷尬的境地。

在人和人的交流與溝通中,有些話題是不方便涉及的,有些話題則是要極力避免的,比如,涉及到對方隱私的話題,讓對方難堪的話題,使對方感到不適、不快的話題,不便與第三者議論的話題,等等。

日本電影《望鄉》中阿琦婆在回答女記者的詢問時,有一段話說得十分精辟。她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情,別人願意告訴你的,即使你不問,他也會告訴你;而他不願說的,你最好也不要問。”

我們經常在電視上看到一些訪談節目,有些主持人為了讓節目好看、有轟動效應,就不管不顧地專挑對方的隱私下手,甚至將對方的傷疤揭開讓觀眾看到血淋淋的所謂“真相”。或許節目的目的是達到了,但是這樣提問總是讓人看著於心不忍,甚至出離憤怒。著名主持人張越的節目從來都不會這樣,因為她會以尊重和真誠的心去和對方交流,她讓對方感覺到的是一個好聽眾、一個能夠傾訴和心靈互通的傾訴對象。所以,她不會刻意去挖什麼,隻是巧妙地引導對方盡情傾訴就可以了。

所以,我們必須要認識到。交流是以尊重和平等為前提的,必須尊重交流對象最起碼的人格和尊嚴,決不能把對方當成你砧板上的魚,你也不是那個拿刀的人。交流一旦失去了這樣的前提,那就注定不會是暢通的。對方或許不會麵對你的提問當場拂袖而去,但至少會口不對心,乃至閉口不言。所以,在尊重和平等的前提下,巧妙地避開“雷區”,提問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交流也才能順暢地進行。因此,該問和不該問的要區別對待。

1涉及到隱私的問題不要問。

在交談中,為了避免引起對方的不快,一定不能問隱私方麵的問題。比如“哪年出生的?”“每個月收入多少?”“你現在有多少斤?”“你怎麼還不結婚呀?”“你是不是和某某在談戀愛?”,諸如此類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