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實守信是社會和諧的底線
良好的道德修養是領導幹部為人做官、行使權力、團結群眾的靈魂和“磁場”。隻有領導幹部人品好,官德高尚,心中始終裝著人民,那他在人民心目中才有分量,人民才會支持他的工作。因此,做官必先做人,做人必先立德。奧巴馬深諳此道,所以,他的個人魅力在政壇上才能“所向披靡”。
第一節人品決定官品,好的人品造就好的官品
作家蕭軍說過:“好人不見得是好官,但好官卻必須首先是好人;沒有一流的人品作底子,從政肯定要跌跤子。”奧巴馬之所以能在從政這條路上爬得比別人高,關鍵因素也就在於此。他強調做人要有原則。確實如此,因為當官是一時的,而做人卻是一輩子的事,隻有首先做個好人,才能做個好官。
在紛紜的聲音裏,不斷有一種危險,政治家失去了自己的道德品質,發現自己完全為公共輿論所左右,或許這解釋了為什麼我們希望領導人要具有難以把握的品質——真實的品質,誠實的品質,超越言語的真實。
——奧巴馬
關鍵詞
社會和諧誠信缺失誠實守信
自古以來,凡是品德高尚的人,皆是誠實守信之人。在《論語》中,孔子說道: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這句話說的就是,如果一個人不講信用,說話不算話,那這個人就不可能做成什麼事情,更不可能在社會上立身處事。
誠信,顧名思義,就是誠實守信。孔孟之家,仁、義、禮、智、信;商鞅變法,“徙木為信”。誠信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幾千年來,受到人們的自覺信奉和推崇。但是,時至今日,我們為什麼又重新提及誠信呢?這主要是因為現實生活中發生了許多令人駭然的事情:近有三聚氰胺事件,再遠一點,1998年的山西朔州假酒案,南京冠生園廠用發黴變質的餡做成月餅上市,最後導致企業破產事件,等等。社會上,誠信缺失的現象屢屢發生。在政治領域,誠信缺失的現象也很嚴重。奧巴馬說:在紛紜的聲音裏,不斷有一種危險,政治家失去了自己的道德品質,發現自己完全為公共輿論所左右,或許這解釋了為什麼我們希望領導人要具有難以把握的品質——真實的品質,誠實的品質,超越言語的真實。
作為政治家,也在一天天迷失自己,一天天淡化自己的誠信意識,這是應該敲響警鍾的。2006年的時候,全國政協委員蔣秋霞女士和其他一些委員向大會遞交了《關於在全社會建設誠信工程》提案。在這項提案當中,蔣委員提出,要建設誠信社會,官員首先要講誠信。誠信是立人之本。隻有誠信,企業才能生存;隻有誠信,個人才能立足於社會;也隻有誠信,民族才能發展。
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和政治家晏殊,14歲被地方官作為“神童”推薦給朝廷。他本來可以不參加科舉考試便能得到官職,但他沒有這樣做,而是毅然參加了考試。十分湊巧,那次的考試題目是他曾經做過的,得到過好幾位名師的指點。這樣,他不費力氣就從幾千多名考生中脫穎而出,並得到了皇帝的讚賞。但晏殊並沒有因此而洋洋自得,相反他在接受皇帝的複試時,把情況如實地告訴了皇帝,並要求另出題目,當堂考他。皇帝與大臣們商議後出了一道難度更大的題目,讓晏殊當堂作文。結果,他的文章再次得到了皇帝的誇獎。
晏殊當官後,每日辦完公事,總是回到家裏閉門讀書。後來皇帝了解到這個情況,十分高興,點名讓他做了太子手下的官員。當晏殊去向皇帝謝恩時,皇帝又稱讚他能夠閉門苦讀。晏殊卻說:“我不是不想去宴飲遊樂,隻是因為家貧無錢,才不去參加。我是有愧於皇上的誇獎的。”皇帝又稱讚他既有真實才學,又質樸誠實,是個難得的人才,過了幾年便把他提拔上來,讓他當了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