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出戰鬥力,團結出生產力。奧巴馬在從政之路上獲得的成功,告訴我們的道理之一就是要善於編織自己的人際關係網,善於團結共事。
作為一個組織的領導者,既要有善於謀劃大事,總攬全局的魄力,更要有團結同誌,集思廣益,最大限度地調動組織裏每個成員的積極性。如果猜忌多疑,不團結群眾和組織成員,那你迎來的結果可能就會和明崇禎皇帝一樣,事業受挫甚至是毀滅。
自明朝崇禎皇帝繼位以後,他鏟除了閹黨魏忠賢等一係列宦官,多年來宦官把持朝政的局麵得到改變,因此,他贏得了人民的擁護。這件事情在曆史上是比較有意義的,因為它使得明朝的政局得到了扭轉和改變。而且,在崇禎在位的17年當中,他勤政理事,不近女色,節儉自律,勵精圖治,所以有曆史學家說他是朱元璋以後明代16位君主中最突出的一個。但是,他事業和人生的毀滅皆是因為一個致命的弱點——猜忌多疑。袁崇煥、洪承疇、吳三桂等,都是明朝有名的大將和治國之才,但正是由於崇禎皇帝猜忌多疑,再加上努爾哈赤的離間之計,最後使袁崇煥被殺頭。就是在崇禎吊死在北京煤山的時候,他還把責任推到大臣們身上,說:“君非亡國之君,臣乃亡國之臣。”作為一個領導,崇禎不但沒有做領導最應該具備的素質——團結共事,還缺乏用人不疑的魄力。這從他很多舉措上就可以看出來,崇禎在位17年換了50個大學士,都是相當於宰相和副宰相的大官,他不是做幹部交流,而是撤了他們的職。14個兵部尚書,換了10人,有的還兼著督師或總督。他還殺死了巡撫11人。
正是因為崇禎沒有與人團結共事的意識和能力,所以,離間計比較輕易地便摧毀了大明皇朝。
隻要在幹事,就必然會麵對各種各樣的矛盾,幹成事需要凝聚各方麵的智慧和力量。沒有團結作為前提,那就什麼事也幹不成。因此,善於團結幹事,是一個領導不可缺少的素質和能力。這也是建立“和諧班子”的基本標準。
但是,在一個部門和單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利益訴求、個性特點和處事風格,要想真正把大家團結起來共同幹事創業,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就要求我們的“領頭羊”要不斷提高自己“能幹事”的本領,還要努力培養“能共事”的作風。在發揚民主的基礎上,團結共事,共同推動,形成心齊氣順、風正勁足的局麵,並以良好的作風和形象來推動事業的發展,促進社會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