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他把家庭折騰得妻離子散 3.無奈之下的誘惑
對於生活於封建時代的生計艱難的窮苦人來說,做太監無疑是一種誘惑,是一種無奈之下的自認為理想的選擇。
封建時代為皇族服務的宦官大多是在年少時被父母送入宮中的。因為很少有男孩子或男性青年願意自己閹割自己,這樣做要在生理上痛苦一生,完全失去性福,不可能再有機會享受到正常男子娶妻生子的正常生活。
父母請認或自行將自己的兒子閹割,是因為被官府和地主老財壓榨得無力養活家庭,當他們看到當太監能換取到榮華富貴時,就甘願犧牲兒子的幸福來換取整個家庭的幸福。
對於孩子來說,他們是被迫的,是不公正的,因為他們不懂得這種交易意味著什麼。他們被迫當了君權和父權的犧牲品。
中國曆史上的宦官製度,是毫無人性的專製製度的一部分。明朝最多時有幾萬名太監,皇帝用他們的性福和幸福換取了自己一個人的性福和幸福。
與大多數太監不同的是,魏忠賢不是被父母強迫閹割送入宮中的,他是成年人,他選擇的是自宮,自宮前他已經娶妻生女。
魏忠賢出身貧寒,又不務正業,賭博輸得很慘,被人逼債,以致發生鬥毆,被迫之下,憤而自宮。
與大部分太監不同的是,魏忠賢是被強人強迫。相同的是,都是被迫。
自宮前的一瞬間,生在太監之鄉的魏忠賢很快想到了他將來的出路,那就是進宮當太監,出人頭地,獲取權力和財富,以報複那幫逼他自宮的無賴,這是一種無奈之下的誘惑。
魏忠賢原本喜愛賭博,無非是想借此發富致富,過上好生活。
他經常賭博輸錢,“家無擔石而一擲百萬” ,他雖然無錢,卻敢押大注,結果輸得就更慘。直折騰得家庭七零八落,妻離女散。
他架不住人家的逼債,又加上他的親人們個個對他失望透頂,怨恨不已,他實在家鄉生活不下去了。
為了反抗逼債,他與人鬥毆,寡不敵眾,鬥敗之後,無奈而選擇自宮,或者說是被迫自宮。
自宮無疑要忍受巨大的痛苦。魏進忠之所以,橫下心來自宮要進宮當宦官,就是因為宦官在當時他的家鄉有巨大的社會影響力或者說是誘惑力。
魏忠賢的家鄉是直隸河間肅寧縣,即河北肅寧縣,這裏離京城近,是出太監的地方,舊時許多貧苦農民為生活所迫送孩子淨身去做太監。一個地方出太監要有兩個條件:一是比較窮苦;另外一個,需要某種示範效應。某家出了一個太監,從茅屋改住上高堂大院了,自然會引起周圍人的效仿。
事實上,當太監的誘惑遠不止於高堂大院。
在明朝,當太監不但能發家致富,還有可能成為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的代理皇帝!
為自己贏到尊嚴,出人頭地,不受讀書人那十年甚至數十年的寒窗苦讀,當太監也值得!
當太監雖然要挨刀,雖然要失去一生的性福,但與將來可能獲取的尊嚴相比,是非常值得賭上一把的事情。在中國儒家重名分、輕實利的思想影響下,麵子比實在的東西更重要,於是中國才會有“死要麵子活受罪”這句民諺。
在明朝,太監權力大到在六部之上,在內閣首輔之上,可代行皇權,成為代理皇帝,即“並帝”,“站著的皇帝”。
在封建時代,特別是中央集權發展到極端的明朝,皇帝是最高統治者,權力最大,事情也就最多,需要日理萬機。
明朝皇帝專權的需要和享樂不想受累的需要形成了極大矛盾!
明朝開國之初,在皇帝之下,本有宰相,可以統領百官,分皇帝分憂,代皇帝處理政務。
但明初自從胡惟庸事件後,朱元璋開始對這種政治體製不放心。為了將皇權更牢固地掌握在皇帝的手中,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廢去了宰相製,撤去了中書省。於是,有很多由宰相們來辦理、決定的事情,就必須由皇帝本人來辦理、決定了。加上皇帝原有的職責,使皇帝忙上加忙,簡直照顧不過來丁。特別是那些批複、指示等有關文墨上的事,更使皇帝感到為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