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從乞丐到東宮 3.好不容易進入甲子庫又遭揭發——遇上第二個貴人馬謙
馬謙是李進忠在遇到秋月、孫暹後的又一個貴人。他接受秋月的委托,把李進忠安排到了內宮十庫之道的甲字庫。
馬謙,順天府宛平縣人,是資曆較老的一個宦官。嘉靖四十一年(1562)入宮,由司禮監寫字,升內官監總理,後又升乾清官管事,又是皇貴妃鄭娘娘的近侍,後改名馬誠。他在宮中的地位比較高,待人也較寬厚。凡親朋好友托他的事,即使兩肋插刀也在所不辭。
馬謙收到秋月的信後,便熱情地接待了李進忠,除了給一些錢物外,還到處為他奔走說情,想把他安排在甲字庫中。不料,這事很快傳到徐貴的耳朵裏,他一不做,二不休,索性把魏忠賢私自出宮的事,上報給司禮監太監王安,請求按照宮規嚴懲李進忠。
多虧馬謙為李進忠四處周旋,此事才不了了之。
同時甲字庫的掌庫李宗政也同意接納李進忠。李進忠總算在甲字庫中站住了腳。
甲字庫是宮中十庫(甲字庫、乙字庫、丙字庫、丁字庫、戊字庫、承運庫、廣監庫、廣惠庫、廣積庫、贓罰庫)之一,掌管烏梅、靛花、黃丹、綠礬、紫草、明礬、光粉、黑鉛、水膠、槐花、藍靛、五倍子、闊白三棱布、綿布、全布、紅花、水銀、硼砂、藤黃、茵草、薑黃、密陀僧、硇砂、白英、桅子、百藥之類,這些都是浙江等地歲供運來,以供禦用等監奏準取討的。
從默默無聞的小火者,到進入職務更重要的甲字庫任職,這是李進忠一生的重要轉折。從此真正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這時他已經三十多歲了。
李進忠自進宮以後,十幾年的宮廷生活,特別是他去四川碰壁回來之後,使他的思想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私去四川之所以沒有死,回官後也逃過了懲罰,而且由一個小火者一躍而去甲字庫任職,完全是靠有權勢、有地位的人的提攜。由此他悟出了這樣一個道理:像他這樣一個地位低下的人,要想按部就班靠勤勤懇懇幹事升遷,即使是一直到老死,恐怕也無濟於事,而且還處處遭人排擠,看人臉色。要想出人頭地,就必須結交一些有權有勢的人物。隻要他們幫忙,一切事情就都好辦了,升遷自然也就不在話下。所以,他進入甲字庫後,就幹方百計地巴結權貴。
李進忠知道,要討好有權勢的人,行賄送禮是必不可少的。這就要求必須有相當多的錢。過去他無法弄到錢,現在他是甲字庫中的一員了,掌管著大量的財物,要發財何愁沒辦法。其實這也不是他的創造發明,內府各庫中官侵吞財物的事件早巳屢見不鮮。《明史》卷七十九《倉庫》上說:“凡為倉庫害者,莫如中官,內府諸庫監收者,橫索無厭。” 如內府收糧,照例要加收“增耗”。到明中期以後,增耗往往要比原數多至數倍,萬曆時甚至增加到十倍。這些耗糧哪裏去了?當然是進了中官的腰包。監收糧食尚且如此,監收其他物品當然也不例外。隆慶時,甲字庫的宦官趙綱,因為對解戶勒索太多,結果逼出了人命。按說隻要認真查辦,嚴懲罪魁,這種歪風是可以糾正的。但是因為官官相護,查到最後,罪犯竟然全部得到赦免。結果,貪汙之風日盛一日,所謂“左右侵盜,恣意效尤”,這是最真實的寫照。監收是這樣,支取時也可以做些手腳。有時支條上數多,付出的數少;有時無條也可以想法冒支。當侵吞數字實在大大時,為了避免事情敗露,就放火燒庫。這樣最多背一個“失誤”的罪名,便可以蒙混過關,萬事大吉了。
各庫的弊端,魏忠賢看在眼裏,也加法炮製。李進忠在甲字庫任職不久,便日益富裕起來。這些錢被他用作結交權貴的敲門磚。
李進忠設法結識的有權有勢的人物中,最早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魏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