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委鬼當朝立”並非偶然——蘋果是從內部爛掉的 1.大明亡國誰之罪?——明朝皇帝、宦官、內閣三角政治形成的由來(1 / 3)

第三章 “委鬼當朝立”並非偶然——蘋果是從內部爛掉的 1.大明亡國誰之罪?——明朝皇帝、宦官、內閣三角政治形成的由來

明朝的皇帝又想大權獨攬,又想荒淫玩樂,有些皇帝又從小貪玩、缺乏教育,缺乏執政能力,怎麼辦?他們尋找自己的代理人——宮廷秘書班子、太監與內閣,逐漸批硃權下放,形成了皇帝、宦官、內閣的三角政治。在許多朝代事實上就是宦官專權。

明朝建立之初,原有一個中書省作為最高中樞機構。中書省的首腦是左、右丞相。但農民出身的太祖朱元璋總是消除不了內心深處的自卑感,總覺得位高權重的丞相對自己的無尚權力構成了某種威脅。到了洪武十三年(1380年),他終於以左丞相胡惟庸謀反為名,把中書省的官員幾乎殺了個幹淨,並從此取消了中書省,不再設相,一切國家政務均由皇帝親自管理。後來,朱元璋又重申了自己的決定:“以後嗣君並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處以重刑。”所以後來明代再沒有設丞相這一官職。取消了丞相,實際上是把皇帝、宰相原來分擔的兩副擔子都壓在了皇帝一人身上。

於是,皇帝的日常工作異常繁重。據統計,在洪武十七年(1384年)九月的八天當中,朱元璋需要批閱的公文有1660件,內含3391事,平均每天須批閱公文二百多件,計四百多事。除了批閱大量公文以外,皇帝還要召集辦公會議,參加各種典禮儀式,忙得不亦樂乎。

因為皇帝的工作經常忙得吃不消,隻好設置幫辦的秘書。洪武時期,朱元璋曾幾次組建秘書組織,但都沒有形成定局。直到成祖朱棣靖難成功,任命黃淮等七人為大學士,每天到禁城中協助皇帝辦理機務,皇帝的秘書組織才算有了固定的形式。由於這些大學士們的辦公地點在皇宮大內,所以通常被稱為內閣。其職掌為“預機務,出納帝命,率遵祖憲,奉陳規誨,獻告謨猷,點簡題奏,擬議批答,以備顧問。”

最初內閣大學士的功能在於延長皇帝的耳目心智,分擔皇帝的一部分勞動,所以幾乎總是不離皇帝左右。

朱元璋下令永遠廢除丞相製,將權力集於皇帝一身。他非常敬業,日理萬機。但他的後代卻缺乏他的這種旺盛精力與勤勉作風,逐漸開始依靠內閣。

到了宣德朝(1426—1435年)以後,朱家的龍子龍孫們日漸退化,繼位的皇帝們不是年齡太小,沒有能力擔當重任,就是對繁雜的政務極其厭倦,不感興趣。皇帝們躲進深宮,懶於同閣臣共同辦公,漸漸地同內閣越來越疏遠,後來甚至出現了大學士多年見不到皇帝麵的現象。

為了進一步貫徹“君逸臣勞”的精神,明朝皇帝們又選擇了一些同他們更接近,更能終日在深宮陪伴他們的太監充當秘書,協理政務,這些人就是司禮監的秉筆太監。在一般情況下,充任秉筆太監需要有相當的學曆和資曆。他們大多是幼年入宮,在內書堂受過相當嚴格的正規教育,因而具有較高的文化水平。內書堂畢業後。再分撥六科廊寫字,在這個大體上相當於宦官人事管理局的機構裏,一個寫字宦官可以積累相當豐富的行政和文書經驗。經過在六科廊多年的曆練(常常是二三十年,最有出息者又能進入文書房。文書房平時隻有宦官八到十名,雖然主管的隻是傳遞,啟封,記錄中央各部門及各地的奉章一類收發工作,但因為處在政治信息流通的咽喉要道,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文書房的各位官員在這裏能夠學到有關國家公文的極其豐富的知識,既包括形式方麵的,也包括內容方麵的,從而就逐漸窺測出這個帝國政治的精微奧妙之處。由於這樣的原因,文書房人員照例可以按順序升為司禮監秉筆。成為司禮監秉筆太監,一般就是宦官生涯的頂峰,其中的最幸運者在秉筆多年之後還可望升為東廠太監和司禮監掌印太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