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後長牛市投資者必須理清的幾件事 快樂幸福地投資股市,讓心靈放輕鬆
長牛市,大部分投資者衡量自己投資成功與否,往往隻看具體涉及到錢的投資收益率,卻從來沒有把心理成本這個無形的項目也作為成本計入,即你在投資股票輸贏的結果中,除了將各項和錢有關的成本計入外,是否還要將心理這個成本也一起算上呢?這些投資者在意的是自己投在股市裏每一個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銅板,卻從未意識到就在他們將整塊整塊、大段大段時間泡在股市裏,他們浪費了大量看不見、摸不著的心理成本。
“快樂”作為心理成本的一個重要指標,恐怕在現今中國股市裏很少被人當作一回事。股民將投資股票當作自己生活的全部,當作生活的依靠,從此,除了全身心投入股市征戰外,他們幾乎很其他充滿樂趣的生活內容絕緣。每天他們睡覺醒來一睜開眼睛想到的第一件事是股票,9點鍾出門去證券營業交易所的一路上盤算的是股票,然後他們要花一整天時間坐在股票機上,時刻緊盯著上下波動的股票。於是,上證綜指的分時走勢圖成了投資股民的“心電圖”:大盤跳水,心驚肉跳;大盤漲升,又像吃了興奮劑似的。晚上他們回家來,想到的還是股票這一擋子事。股市的上下波動也增加了投資人的心理成本。股市是很會捉弄人的,攪得人心煩意亂,隻要你心態一浮躁,立即就會犯錯誤,弄得壞了心情又輸錢。
在我周圍,不少投資朋友的投資心理成本是很低的,他們找到便宜的好股票買進,然後便放心地旅遊,如果再有錢 ,就去周遊世界,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他們每年都有一兩個月的時間在外旅遊度假,原因很簡單,投資是一項智慧的行為,而不再是一種心智負擔。但我周圍同樣也有不少投資朋友,他們為投資股票所累,就是出差到哪兒,打電話回來第一件事情要問的就是行情漲跌。
那樣辛苦的賺錢,已脫離了人生真正生活含義,也和投資初衷相去太遠。投資本來是為了快樂,而現在投資了一點快樂也沒有了。不但沒有快樂,而且連生命的健康也被搭進去了,要知道,投資中隨上證綜指分時走勢圖上下而產生的大喜大悲心理,在嚴格醫學意義上來說是絕對犯忌的。據說,每一次股市大震蕩,都有人因為悲情而動甚至搭上了性命。而健康投資恰恰是投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即使賺了很多錢,人沒了,不知道錢還有何用!總之,他們為股票活著,活得太累,投資使他們失去了真正意義上的生活,失去了曾給他們帶來無限成就感的工作事業,失去了休息,當然也沒有了幸福。一句話,投資得太沒情趣,為了股票這東西,他們成了徹頭徹尾的股票奴隸。
“幸福學”理論是近年來在西方非常流行的學科,這個理論提出,我們的最終目標不是最大化財富,而是人的最大化幸福。投資是為了獲得回報,通俗地講是為了賺錢;賺了錢是為了生活得更好、更快樂。這個“生活得更好、更快樂”指的就是低心理成本;反之,就是高心理成本。要做到投資過程中的低心理成本,投資人就要學會快樂而富有的投資。能真正做到快樂而富有的投資是一個講易做難的事,但一旦進入這種境界,你就能真正充分體驗並享受到這種“快樂投資”的人生樂趣。投資人要做到快樂而富有,本作者覺得可以從以下四方麵加強修煉。
——投資應舉重若輕。投資首先需要保持平和的心態。投資有苦有樂,既要麵對熊市期間股價低迷和調整的痛苦,同時又能在牛市的上漲行情中享受歡愉。關鍵是要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調節自己的心態,做到可持續發展。在投資過程中享受快樂,就是要改變短線衝衝殺殺的投資風格,較長時間內持有一家或少數幾家有增長潛力的公司。其實站得離市場遠一點,反而能看到很多有規律性的東西,離市場太近,整天講今天漲多少點,明天跌多少點,實際上迷失了市場的大方向。我的投資實踐表明,正確的長線投資回報比短線操作要來得高,真正的高盈利是孕育在時間的胚胎之中的。
——在低風險中等待機會。我是1999年開始進入A股證券市場的,投資市場也快十年了,這些年下來,投資體會還真不少。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一直在不斷總結經驗。和我一起投資的身邊有些朋友有上千萬資產的,現在還在繼續發展壯大的,也有許多投資失敗從此永遠退出證券市場重返打工行列的。所以我們反思,為什麼會這樣?我之所以能堅持到今天,已培養出一種自己的投資風格,那就是不要冒風險。市場總會存在機會,總會有在風險較低的情況下給我們選擇的餘地,關鍵看自己能否在市場起伏中沉穩地耐心等待和搜尋機會。很多人覺得買賣股票容易得很,剛賺進了很多錢就立刻開始尋找其他可買的東西。結果可想而知,又把先前賺的錢全賠回去了,甚至還輸了老本。自信心會導致驕傲,最終導致狂妄自大。要做到當市場熱鬧時,自己必須很清醒地認識到風險的存在,而在大家都悲觀時,能果斷地出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