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環境之於兒童的影響作用 一、環境影響兒童的正反麵(2 / 2)

我在幼兒園教育中非常注重托兒班幼兒的營養問題。一天下午,寶寶們吃的點心是每人一個蘋果。我作為托兒班的教師,通過平時的觀察發現孩子們的咀嚼能力都比較差。因此,事先就把一個蘋果一分為二切成兩半,以便孩子們吃。

等寶寶們洗完手坐下來一起分享蘋果時,突發事件發生了:隻見班上大部分寶寶呆呆地看著手上拿著的半個蘋果,竟然不知道應該如何下口!我裝作沒看到,輕輕地說:“寶寶們,快把甜甜的大蘋果‘啊嗚啊嗚’吃到肚子裏噢!”過了一會兒,我看到小寶寶不是用嘴巴咬蘋果,而是不停地用小手摳著蘋果肉;其中一個寶寶已經在桌子上吐了一堆的蘋果肉和皮;還有一個寶寶則舉著半個蘋果跑過來,指著蘋果核對我說:“爛的!爛的!”隨手就想扔到垃圾桶裏去……

兒童能力初期萌芽是尤其可貴的,我們引導兒童初期自然趨向的途徑能固定兒童的基本習慣,能確定後來能力的趨向。

——杜威 看到孩子們吃蘋果的這一幕,我的心猛地一陣難過: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的孩子在家庭中衣食不愁,想要什麼就有什麼,可對這麼半個普通的蘋果,他們卻顯得如此的無助,這是怎麼了?家長們為自己的孩子創造的是怎樣的教育環境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可是,過度地寵愛孩子,培養出的是一批所謂的“高智”,其實是“低能”的孩子啊!

於是,我手把手地告訴每個寶寶:“我們用前麵的牙齒把蘋果咬下來,然後請裏麵的大牙齒幫我們把蘋果咬得更碎些,就可以咽到肚子裏去嘍!大家快試一試吧!”這時,孩子們才開始去咬蘋果,都是非常小心翼翼的!

家長來接孩子時,我隨機地詢問了幾位家長:“您寶寶在家是怎麼吃蘋果的?”家長一致說:“我們都是削了皮、切成很小塊,用牙簽喂給寶寶吃的!”我又問到:“寶寶認識蘋果嗎?”家長們說:“我們家裏掛在牆上的圖片大蘋果,寶寶很早就認識啦 !”是呀,家長們自以為給自己的寶寶提供了多麼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可是家長們知道嗎?兩三歲的嬰幼兒,他們的學習來自於生活,來自於成人所提供的真實物品,他們隻有通過自己的小手去摸、小眼睛去觀察、小嘴巴去嚐、小耳朵去聽……去用心真實體驗,才會真正理解這是什麼?知道一個蘋果,它裏麵有核,而不是爛掉了;知道蘋果皮除了紅色還有綠色、黃色……

兒童的行為,出於天性,也因環境而改變,所以孔融會讓梨。

——魯迅

孩子的成長最為重要的是家庭教育階段,我們的家長應該如何為寶寶創造一個有準備的教育環境,真是個非常值得深思熟慮的問題,它關係著我們祖國未來強大的希望。

從上麵一正一反兩個例子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環境對人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一個生在“文革”時期的孩子,父親被批鬥,同學們看不起他,正如那句話所說的那樣:當一扇門在你麵前關閉的時候,上帝會在另一邊為你開一扇窗。那個孩子找到了這扇窗,在書的世界裏他得以健康成長,而沒有被動亂的社會所扼殺。今天我們的物質生活已有了相當的高度,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上麵托兒班的寶寶肯定不是個例。你的孩子是不是也可能會把蘋果核當成爛疤呢?這可是值得所有父母們警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