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生活中,人們往往喜歡用“這個人有教養”來表示對他人的好感,而用“這個人教養不夠或沒有教養”來表示不喜歡的程度。所以,“有沒有教養”便成了評論一個人好壞的第一印象。
所謂教養,是指一般的文化和品德的修養,是表現在行為方式中的道德修養狀況。它和教育是有區別的。教育隻是在技術層麵讓人有了知識,而教養則是一種內在的品德涵養,遠不是受過教育這麼簡單。
教養是一個人在社會上得以認可的名片。走到哪裏,這張名片就帶到哪裏,它可以令別人欣賞自己,也會遭到別人的唾棄和不屑。一個有教養的人,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上都能表現出良好的個性,處處受到歡迎。
“教養”,在西方文化中寫作“MANNER”指的是禮貌、規矩、態度、風度、生活方式、習慣等等。英國人認為,教養實際上是紳士的一個象征。“教養”在我們當今的文化中,更多被歸類到“禮儀”、“素質”、“道德”一類。
教養是人們發自內心的一種修養,是人的一種內在美。有些人之所以會被貼上“沒教養”的標簽,未必真是人格本質不好,多半是因為他們未能受到良好的教育。這裏的教育,不僅僅指正規的、係統的教育,也包括家庭教育。但經驗告訴我們,一個人如果缺乏教養,則主要應歸咎於其家庭教育的問題。
中國有句古話:“養不教,父之過”。這說明合格的家庭教育必須是“有教之養”。人若沒有教養,便是家長的失職。一個人的教養是在耳濡目染中逐步形成的,而家長是他最早的老師、最近的榜樣。
當今社會,不少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花很多精力注意孩子的智力培養,而不注重孩子品德、禮儀、習慣、生活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事實證明,在人才的形成過程中,非智力因素起著重要作用。意大利作家但丁說過:“道德通常能填補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卻永遠填補不了道德的缺陷。”所以,家庭教育的重點應將思想品德和良好的個性培養放在首位,先教育孩子如何做人,提高孩子的教養。
讓孩子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其實需要從基礎做起。良好的教養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父母長時間地去培養,並且有足夠的耐心堅持下去。德國作家格裏美爾斯豪森說:“沒有教養,沒有學識,沒有實踐的人的心靈好比一塊田地,這塊田地即使天生肥沃,但倘若不經耕耘和播種,也是結不出果實來的。”孩子就是一張白紙,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及時在這塊單純幼稚的心田上播種良好的習慣和品德,才會收獲豐碩果實,讓孩子終生受益。
本書從實用的角度出發,通過豐富翔實的案例和通俗易懂的語言,為孩子的家長們提出了一個如何培養有教養的孩子的解決方案,既有理論性,又有實踐性。相信通過閱讀本書,家長們能找到切實的教育方法,讓自己的孩子成為有教養的人,成為受歡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