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注重教養:有教養的孩子人人誇 孩子沒教養,便是家長失職(1 / 1)

第一章 注重教養:有教養的孩子人人誇 孩子沒教養,便是家長失職

生活中,我們總能看到一些孩子缺乏教養的行為:有的孩子總是給別人製造麻煩,任意破壞東西,用力捶打門,大喊大叫;有的孩子去別人家裏做客,為所欲為、翻箱倒櫃;還有的孩子有很強的破壞性、攻擊性,稍不順意,會對別人吐口水、衝人伸舌頭,甚至罵一些不堪入耳的髒話。

在這些“沒教養的行為”的背後,總有對孩子行為聽之任之的父母或祖輩。這些家長對孩子的這些行為,全然不管不顧,不加以批評製止,甚至以讚賞的態度對待孩子,如此一來孩子隻會越加放肆。

其實,孩子們年齡小、辨別是非能力低,很難區分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哪些事做得對,哪些又不對,往往做了錯事還不知道。“沒教養”的主要責任,其實在家長。

一位母親帶著孩子到一家化妝品公司談業務,孩子“滿場亂竄”無人管,一會兒打母親一拳,一會兒又摔壞客戶的工作牌,還趁無人的時候將名貴的化妝品撒得到處都是。整個過程中,這位母親對自己孩子的行為無動於衷。

孩子缺乏教養,家長是罪魁禍首。孩子的教養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一個孩子如果教養不好,父母不但害了他,也害了父母本人,因為他會給父母添麻煩,也害了周圍的人,因為孩子沒教養好,他到哪裏都是一個不受歡迎的人。

生活中,不少父母看見孩子做出一些無教養的舉止,會覺得難受和心煩。可是,當你的孩子做出這些行為時,你製止了嗎?糾正了嗎?

一個周末,媽媽帶兒子去吃肯德基。快到門口的時候,兒子迫不及待地三步並做兩步超過媽媽推開門,然後手一鬆進去了,因為兒子推門的用力比較大,所以彈簧自動門反彈的幅度也比較大,差點撞上緊跟其後的媽媽。點完餐,媽媽與兒子邊吃邊說:“你剛才手鬆的時候,門差點撞上我,如果撞上我,你知道是什麼後果嗎?”兒子惡作劇地回答:“鼻青臉腫。”媽媽變嚴肅了:“別不當回事,如果是別人,十有八九會找你的事。”兒子說:“他走在我後麵,我沒看見。”媽媽說:“彈簧門都會反彈,你進出都要看看後麵有沒有人,如果有人就輕輕鬆手把門交給後麵那位,或者等後麵的人進來你再鬆手,那才叫紳士呢!”兒子點點頭:“嗯,沒錯!”“那一會兒出門看你的表現了?”“沒問題!”用完餐後,兒子果然操作正確,在前麵開門,等媽媽和後麵的兩個阿姨都出來才鬆手,收獲了三聲“謝謝”,當然也收獲了風度和教養。

哪些行為有教養,哪些行為無教養,是人們約定成俗的一係列文化現象,孩子要經過觀察、模仿、學習和實踐才能認識和掌握,父母有目的、有意識地傳授和教育是孩子掌握教養行為的重要途徑,所以父母常常要主動指導和提醒孩子。

當孩子做出一些缺乏教養的舉止行為時,家長應當及時阻止,並溫和、耐心地進行糾正,比如,“不要對著別人打噴嚏,這是很沒禮貌的”,“自己造成的垃圾要隨手收拾帶走”,“碰倒別人的東西要及時拾起來放回原位”等。當孩子做了有教養的行為,家長要用微笑、點頭、豎起拇指等方式表示讚賞。這樣一來,孩子就會將行為變成習慣,從一開始需要家長的提醒,到後來自己有意識地去做,最後變成自然而然的習慣,孩子的舉手投足都透露著教養和文明。

父母是孩子接觸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教誨會在孩子的一生中產生重大影響。托爾斯泰說:“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的舉止。”孩子是看著父母的背影長大的,家長有沒有教養,永遠是孩子能不能成人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