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獨立自主:有教養的孩子能力強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獨立性是指一個善於自我決策,能獨立地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實施解決問題行為的一個性品質。它伴隨勇敢、自信、認真、專注、責任感和不怕困難的精神。
麵對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自理能力,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自我服務的能力等獨立能力,以便將來適應競爭激烈的社會,是每一位家長的心願。歌德曾經說過:“誰不能主宰自己,永遠是一個奴隸。”讓孩子從小學會獨立,是為了使孩子自己主宰自己的命運,從而為孩子的人生奠定立足之本。可是現今的大多數獨生子女,在父母過分的嗬護和嬌慣之下,非常缺乏獨立性。甚至有些孩子,除了上學讀書之外,生活中的事他們一概不知,這樣的孩子將來走上社會,怎麼會成功呢?
董建國的學習成績一直非常好,從小學到高中,他總是名列前茅。每次考完試,他都會問老師:“這次考試誰是第二?”因為他堅信,第一名肯定是屬於他的。如此出眾的他,深受老師和父母的稱讚。
孩子學習如此出色,父母為了讓他無“後顧之憂”,集中全部精力學習,可謂是操盡了心,除學習之外的所有事情,父母統統代勞了:吃飯時,董建國飯來張口;衣服髒了,脫下來就沒有他的事了;文具用沒了,也是父母為他去買……直到十七八歲,別的孩子早就會的洗衣、做飯這些最基本的生活技能,董建國一樣都不具備。
後來,董建國參加高考,以全縣第一、全省第二的優異成績,考取了北京某名牌大學。這一喜訊,給家裏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歡樂,親朋好友們交口誇讚董建國的聰明好學,並且羨慕不已。9月,董建國無比興奮地來到了北京,然而就在大學開學不久,他就陷入了困境,他不會買飯,不會洗衣,常常找不到上課的教室,甚至不知該如何與同學相處。雖然好心的同學們在不斷地幫助他,可還是解絕不了他的問題。無奈之下,董建國隻好提出了休學。學校根據他入學後的表現也同意了他的請求。
第二年7月,學校及時地給董建國寄去了複學通知。但是,收到通知的董建國,竟然產生了巨大的恐懼感:他害怕再次離開父母,他擔心自己依然不能適應學校的生活,他害怕別的同學拿他當作笑談……越想越怕,就在當天夜裏,董建國從6樓的自家陽台一躍而下,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上麵這個事例不能不引起我們的反思: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是否有意無意地包辦了孩子許多力所能及的事情?在重視孩子學習成績的同時是否忽略了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作為家長,我們是否在無意中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權利,限製了孩子的自我發展?
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陳鶴琴先生曾說過:“凡兒童自己能夠做到的,應該讓他自己做;凡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該讓他自己去想。”這是一條符合教育規律的至理名言,不僅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自理能力很重要,同時也培養了孩子的責任感,使孩子能對自己的生活、行為負責。所以說,如果放手讓孩子自己做,我們的孩子將會得到鍛煉的機會,我們也會發現孩子的潛能是無窮的;如果我們一直“大手幫小手”,我們的孩子將會在無形中被剝奪許多發展的機會。
有這樣一個寓言故事:
觀音菩薩一心要為凡間的人多做好事,可凡間的事實在太多,她兩隻手忙不過來,就向如來大佛請求,如來大佛給了她一百隻手。
觀音菩薩用一百隻手為凡間做好事,可凡間的事實在太繁雜了,一百隻手還忙不過來,她又向如來大佛懇求。如來大佛給了她一千隻手。
觀音菩薩用一千隻手為凡間做好事,可凡間確實太大了,一千隻手還是忙不過來,隻得再向如來大佛訴苦。
這一下,如來大佛皺眉了,問:“給了你這麼多隻手,怎麼還嫌不夠?”
觀音菩薩回答說:“唉,不是我貪多,確實忙得透不過氣啊!”
“好,我倒要親眼看看,究竟為什麼忙不過來。”如來大佛說著,跟隨觀音菩薩進了寶殿。
寶殿前,彌勒佛袒胸挺肚,笑嘻嘻地斜靠著,閑得沒事幹,正“一五一十”地數著爐中的香火。寶殿內,十八羅漢懶散地分立兩旁,有的搔胸、挖耳朵孔,有的揉眼睛打嗬欠,一個個都是閑得發慌的模樣。
如來大佛看了,十分感慨地對觀音菩薩說:“真不該給了你一千隻手。倘若你不改變這一班人的模樣,就是給你一萬隻手,也無濟於事啊!”
在生活中,有些家長就像千手觀音菩薩一樣,把孩子的事情全部包攬到自己的手中,結果弄的孩子無所事事,缺乏獨立性。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 “做母親的最好隻有一隻手”。說的就是要對孩子放一隻手,有些問題讓孩子自己去嚐試著解決。讓孩子學會自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為的是促進孩子的獨立性發展,這對孩子將來的學習、工作、事業乃至一生成長都是有好處的。
任何一位父母,都不可能包辦孩子的一生。孩子的將來,包括學習、工作以及事業的成功,都要靠他們自己去闖、去努力、去奮鬥。而這一切,沒有自立自強的意識和精神,是很難取得滿意結果的。父母應該明白,獨立既是生存的需要,也是孩子成長中的必然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