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獨立自主:有教養的孩子能力強 培養孩子的意誌力
意誌力是人類特有的一種心理現象,詞典上的解釋為“控製人的衝動和行動的力量”,是指人在達到某一目的的過程中,通過有意識地支配和調節自己的行為,從而克服各種困難來達到預期目的心理過程。
堅強的意誌力是人類所認同的一種美德。蘇軾就曾說過:“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誌。”可見,培養孩子的意誌力很重要。
德國心理學家對500名智力超常的兒童進行了追蹤調查研究,根據他們的成就大小,把他們分為“有成就組”和“無成就組”進行對比,發現這兩組人之間的最大差異在於意誌品質方麵。那些獲得較大成就的人,對自己從事的事業有忘我的獻身精神,為了達到奮鬥目標,雖經多次挫折仍不動搖。而“無成就組”的人,則意誌薄弱,在困難麵前畏縮不前,隻有消極地等待良機。心理學家們由此得出結論:人們事業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並不取決於人的智力水平和客觀條件,而取決於是否有堅強的意誌。因此,對於孩子來說,意誌比天資聰穎更為重要。
意誌是一個人是否成功的關鍵,因為意誌力表現為一個人實現自己生活、學習、工作直至人生目標的重要品質,同時,也是一個人克服困難,跨越障礙,解決矛盾的心智力量。俗話說“誌不堅者智不達”,一個沒有堅韌意誌力的孩子,即使擁有過人的才華也難以取得成就。因為才華隻能決定一時的成敗,而人生的成功必須通過克服重重困難,依靠堅韌的意誌力的輔助才能實現。
李珊珊是初中一年級的學生,她樂觀開朗,愛好廣泛。但是她卻有一個很不好的習慣,那就是當她做一件事情遇到困難時就輕易地放棄。在她的觀念裏,堅持就是浪費時間。珊珊讀小學五年級的時候喜歡上了舞蹈,她身材纖細苗條,很有跳舞的天分。剛到舞蹈班時老師非常器重她,她也很認真地學習。
但是當她在學習舞蹈時遇到了一些練習了很久也沒有準確掌握的動作時,她就不耐煩了,要求退學。她跟老師說:“我沒有跳舞的天分,不應該在這裏浪費時間。”
老師告訴她:“那些成功的舞蹈家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她們也是通過自己辛苦的努力才成為舞蹈名家的。”但她不聽,堅持退了舞蹈班的課。過了幾天,又迷上了繪畫,沒練幾天,她又打了退堂鼓……在這兩年裏,珊珊前後學習過舞蹈、繪畫、鋼琴,但是一直到今天她依舊沒有一門特長。
培養孩子的意誌力是家長的一門必修課。現在的大部分孩子都缺乏意誌力,他們生活在父母的溺愛與包辦下,缺乏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堅持不懈的毅力及抵抗挫折的耐力,這樣的孩子在以後的生活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麻煩,明智的父母應該從小就培養孩子堅強的意誌力,給孩子的成長上一道保險。
在第九屆世界女籃錦標賽中奪得三個第一的中國女籃隊長宋曉波,就是在父母的訓練下,從小養成了堅強的意誌品質。
宋曉波的父親是個籃球健將,他期望女兒成為堅強的人,因此在培養孩子的意誌品質方麵費了不少心計。
曉波6歲時考取了一所離家較遠的小學,從家裏到學校要換兩次公共汽車,穿越幾百米的小胡同和大馬路。祖母很不放心,埋怨曉波爸媽太狠心。可是曉波爸爸安慰道:“我們選中這所學校,也是為了鍛煉曉波獨立生活的闖勁和能力。一個人從小窩囊,長大了就很難有出息。”說罷,就去買了一張月票,掛在孩子的脖子上。父母開始也不放心,爸爸看著女兒上了汽車,便騎著自行車偷偷跟在汽車後麵,看著女兒走進學校大門,才放心離開。
當曉波邁出了堅強的第一步,父母又給她提出了新的鍛煉任務,要她單獨去把幼兒園的妹妹接回家,這也要換兩次車。當時,曉波剛上一年級,妹妹隻有4歲。那天正值隆冬,大雪紛飛,路滑車擠。曉波知道爸媽是在考驗自己,勇敢地答應了。
去了一個多小時曉波還沒回來,媽媽著急了,騎車到幼兒園去詢問,阿姨說:“早走了!”她隨即又奔回家。快到家門口時,看見兩個雪團似的小人,她連忙趕上去。曉波解釋說:“汽車太擠,到站時下不來,我們就多坐了一站路。下車後往回跑的。”媽媽聽了暗暗高興,誇獎了她們。以後,曉波在學習和鍛煉中更加努力,更加刻苦。
正因為從小就受過良好的意誌訓練,這為宋曉波之後的籃球事業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堅韌的意誌力是孩子取得成功必備的心理品質,它也是保證和維持孩子奮鬥的內在心理力量。人生路上,無論做什麼事都會遇到一定的困難和問題,如果沒有相當的意誌力往往很難把事情做成,所以,說意誌力的培養是相當重要的,這也是個性品質的一個重要特征,父母一定不要忽視對孩子意誌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