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獨到眼光,覓取機遇 嗅覺靈敏,察覺機遇(1 / 2)

第二章:獨到眼光,覓取機遇 嗅覺靈敏,察覺機遇

本節關鍵觀點:

?機遇的把握,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潮流的靈敏嗅覺和對生活中的意外事件的敏銳反映。

風雲變幻的市場總是上演著悲喜劇:有的人因為抓住了一次機遇而青雲直上,有的人因為錯過了一次機遇最終一蹶不振,有的人沒有不懂抓機遇而碌碌無為。而造成這三者的區別往往就是嗅覺的靈敏度。

溫州商人是相當精明的一個群體。其精明之處就在於他們有著比其他人更靈敏的嗅覺。有人稱溫州商人有三麵鏡子,這三麵鏡子分別是放大鏡、望遠鏡和顯微鏡。放大鏡就是他們對市場的敏感性,使他們能夠至少比別人很輕易地感覺到這種機遇;望遠鏡就是他們能夠很好地把握了社會發展的需求;顯微鏡就是他們有那種一葉知秋、見微知著的獨特之處。溫州商人之所以能創造一個個商業奇跡,原因就在於他們有“三麵鏡子”。

很少人不知道星巴克,這家銷售咖啡、飲料、豆類食物和附屬食品的零售連鎖店如今已無處不在,但知道霍華德?舒爾茨的人卻不多,他是星巴克驚人發展史背後為人低調的董事長、CEO兼策劃者。

霍華德?舒爾茨來自貧民區舒爾茨來自猶太人家庭,在紐約貧民區長大。

1975年他獲得商學學士學位後,便進入施樂的紐約分公司謀得一份銷售員的工作。不久,他又跳槽到一家進口瑞典廚具的公司,成為該公司美國分部的副總裁。在銷售產品時,他發現位於西雅圖的一家叫“星巴克”的小公司在他那裏購買了很多台煮咖啡器。他感到很好奇,便親自到西雅圖看個究竟。

當時的星巴克已有十年曆史,一直精心經營咖啡豆、茶葉和香料,其規模不大,隻有4家分店。當舒爾茨到來時,星巴克還隻是專注於出售高質量的咖啡豆,沒有想過提供飲料服務。但是,星巴克致力於為顧客提供進口咖啡豆品質的努力給舒爾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來到這裏,首先聞到了咖啡的芬芳,完全是原汁原味的那種。我感覺它就像未成品的鑽石,而我則有能力把它切磨成璀璨的珠寶。”

基於星巴克咖啡的廣闊前景,1982年,舒爾茨毅然辭去年薪7.5萬美元的職位,加入到星巴克,擔任咖啡店的零售業務和營銷總監。舒爾茨開始向西雅圖的餐館和咖啡店銷售咖啡豆。

1983年,在意大利米蘭參加家庭器皿展銷會時,舒爾茨注意到了咖啡吧現象。當時的米蘭大約有1500家咖啡吧,而且個個門庭若市。他也由此得到了啟發:“原來放鬆的氣氛、交誼的空間、心情的轉換,才是咖啡館真正吸引顧客一來再來的精髓。大家要的不是喝一杯咖啡,而是渴望享受咖啡的時刻。”

舒爾茨斷定這樣的經營方式也一定會在美國走紅,心想:“美國還沒有這種東西,咖啡吧一定會大有作為。”於是說服星巴克也開辦一家咖啡吧,然而星巴克的創始人對舒爾茨的想法嗤之以鼻。無奈之下,舒爾茨於1985年離開了星巴克,在西雅圖和溫哥華開設一些小型的咖啡吧連鎖店。兩年後,他終於募集到了足夠的風險資金,買下了星巴克的全部股份,並開始推行他的“咖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