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別出心裁,創造機遇 懶於思考與機遇無緣(1 / 2)

第三章:別出心裁,創造機遇 懶於思考與機遇無緣

本節關鍵觀點:

?心之官則思,不思則不得。一個懶於思考的人必然與機遇無緣。

一位美國汽車修理師有一個習慣,他愛說笑話。有一次,他從引擎蓋下抬起頭來,問一位博士:“博士,有一個又聾又啞的人來到一家五金店買釘子,他把兩個手指頭並攏放在櫃台上,用另一隻手做了幾次錘擊動作,店員給他拿來一把錘子。他搖搖頭,指了指正在敲擊的那兩個手指頭,店員便給他拿來了釘子,他選出合適的就走了。那麼,博士,接著進來一個瞎子,他要買剪刀,你猜他是怎樣表示的呢?”

這位博士舉起右手,用食指和中指做了幾次剪的動作。

修理師一看,開心地哈哈大笑起來:“啊,你這個笨蛋。他當然是用嘴巴說要買剪刀啊。”接著,他又頗為得意地說:“今天我用這個問題把所有的主顧都考了一下。”

“上當的人多嗎?”博士問。

“不少。”汽車修理師說,“但我事先就斷定你一定會上當。”

“那為什麼?”博士不無詫異地問。

“因為你受的教育太多了,博士,從這一點上就可以知道你不會太聰明了。”

富蘭克林說:“知識不等於聰明,勤於思考是避免愚蠢見識的惟一途徑。”的確,懶於思考的大腦,就如寸草不生的荒漠,不會有任何創造性。

在生活中,我們也常可看到因為大腦的愚笨而鬧出的笑話。

古時候,有一個魯國人扛著一根長長的竹竿進城去賣。當他走到城門口時便犯愁了,因為他想不出用什麼辦法將竹竿扛進城去。把竹竿豎起來進城門吧,竹竿比城門高出一截;把竹竿橫起來拿著走吧,竹竿比城門又寬出一截。他橫著、豎著比劃了半天,搞得滿頭大汗,就是進不了城門。

這時,一個老頭經過城門。他看見那人愁眉苦臉的樣子,非常自信地走過去對他說:“我雖然不是什麼聖人,但一生經曆的事情比你多。既然是竹竿長、城門小,你為什麼不把竹竿從中間截成兩段呢?那樣不就變成竹竿短、城門大,可以毫不費力地進城了嗎?”

拿竹竿的人聽了非常高興,說:“太好了。”

於是他找來鋸子,將竹竿鋸成兩段,然後進了城門。

可是,這個賣竹竿的人在城裏轉了一天,竹竿就是賣不出去。因為他沒想到,鋸短的竹竿雖然是扛進了城,但是由於其用途不大,無人問津,所以幾乎成了廢品。

這則寓言既諷刺了魯國人的愚蠢可笑,更嘲笑了那個自以為見多識廣、好為人師實則也乃草包一個的老頭。

思維是一個人區別於動物的根本因素,也是左右一個人成功或失敗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因素。但是,人是習慣的動物,由於相同的生活,相同的工作,甚至每天上下班的路線都是相同的,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種一成不變的固定模式。人也開始習慣於這種固化的生活,不再思考以求改變,宛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