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減後加,在經營應用中又有叫做“以虧釣盈”或“明虧暗賺”的。例如:日本有一家“創意藥局”,一開始營業,就與眾不同,把當時售價為200日元的常用膏藥以80日元的低價出售。由於價格比別人家低了許多,所以生意十分興隆。做生意的要義就是賺錢,高價來的東西,卻低價賣出,這不是明擺著賠錢嗎?可就是因為有膽識地擁有了這份“難得糊塗”,這家藥店在三個月後,就開始贏利,並賺了大錢。原因很簡單,由於膏藥便宜,許多顧客寧可多跑路也要到這個藥局來買藥,膏藥的銷售使商人虧本,但卻使藥局很快有了知名度。專程來買藥的人越來越多,而許多人順便會買上一些其他的藥品,那些藥品同其他店的價格一樣,是有利可賺的。所以,靠賤賣膏藥招徠顧客,靠順帶售藥贏得利潤,不僅大有盈餘,而且還深得顧客信任,獲得了良好的口碑。
這種表象“糊塗”卻實質聰明的“先減後加”之法,實際上是出於人類生存的本能,是大自然賜予的智慧。因為這種“先減後加”之術,的確真實地存在於大自然界的運行與生命繁衍之中。對於農作物來說,春天播種、夏日成長、秋季收獲;這時收獲就到了頂峰,不可能再有突破,但必須對收獲的欲望進行“糊塗”,進入休閑(先減)似的漫長冬季,然後才能轉入新一輪(後加)的耕作。而且對收獲的果實也不能全部享用,也必須從中先減出一部分來,為來年收獲留作種子。民俗中有“養兒防老”一說,養育兒女的先行付出,對父母者也是一種“先減”的行為,而晚年要求兒女的贍養,實際上也是一種“後加”的利潤。也如學子的苦讀,那麼多沒有效益可言的付出,就是為了以後考取功名、求取職務的收獲嘛!所以說:任何獲取(後加),包括感情在內,都是以先行付出(先減)為前提的;沒有先減,也就沒有實質意義的後加。在自然界中,有一種叫做壁虎的小動物,當遭遇敵人攻擊時,會讓尾巴脫落下來,可以保持片刻跳動的尾巴,分散了敵人的注意力,或者暫時一飽敵人的“口福”,而使主要身體獲得了逃走的機會。過一段時間,脫落的尾巴又會重新生長出來。另有一叫做海星的動物,身上有五隻對稱的腕;它以腕代足,行走自如。當某一腕遭受攻擊或阻礙行動時,它就會毫不留情地自動斷腕逃生。當然,失去了的腕還會重新長出來的。所以,人類自古以來就有“壯士斷腕”一說,說的是在戰鬥時手臂受掣,不能脫身,就幹脆揮刀斷了那受掣的手臂,恢複身體的自由,或繼續進行戰鬥,或逃生待時以東山再起。如此種種,皆是對“先減後加”行為技巧的實際應用,皆是在“難得糊塗”前提下,果斷進行創造性思維,拿出具體的辦法,以犧牲暫時的局部的小圈子的利益,來換取長遠的整體的大範圍的好處。對人們的生活本身和所從事的各種行業而言,都具有一定的積極指導意義。
我們也可以把“先減後加”的技巧,套用數學公式來運用,會啟發思維創新,把別人認為無關痛癢的小問題,也“難得糊塗”地重視起來,或從中創意,或積羽沉舟,從而收到令人矚目的好成績。例如:藥店裏有一中成藥,包裝是極普通的,價格上與其他同等包裝的中成藥也大同小異;可後來有人在藥名前邊加上了個“大”字,包裝比先前大出了兩倍多,而且顯得雍容華貴起來,售價就是原來的四五倍了。打開包裝,每個藥盒也是大大的,搖起來裏麵“嘩嘩”作響,藥丸卻是小小的,與普通包裝裏的並無多大差別。也許加了個“大”字,真的在製藥的成分上有了改變,加強了療效;但因劑量而形成的體積並沒有增加,重新設計個小型的包裝也沒有什麼不可以的,為什麼要多耗費兩倍的材料做老虎房子養小貓呢?但對藥廠來說,裏麵卻蘊藏了“先減後加”創造性思維的道理。包裝的增大,不但是突出藥名中的“大”字,也是表示與通常意義藥品的不同;用於從視覺感觀上引起顧客的注意,並由此轉變為顧客對療效的信任,增加購買量。否則,即使是真的改變了藥材的成分,增加了藥效,由於包裝沒有明顯改變,也不會引起顧客在購買觀念上的更新。因此,就有必要對這份浪費“難得糊塗”,服從服務於全新的銷售創意。雖然藥廠在生產包裝方麵多耗費了資金,但由於購買量的提高,藥價的上漲,利潤反會十分可觀,那點對治病來說毫無作用的浪費,對藥廠而言,就變得非常有意義了。
在美國企業管理方麵,有一個“縮短螺絲釘”的故事,說是一名在鐵路工作的工程師,平時喜歡動腦筋,辦事很認真。他在鐵軌上行走時,發現每一顆螺絲釘都有一截露在外麵。為什麼會這樣呢?他想:沒有多餘的這一部分不可以嗎?他去請教技術權威方麵的人士,也沒有說出個為什麼來。他自己去實驗,證明多餘的這一截完全沒有存在的必要。於是,他決心改造這種螺絲釘。同事們都笑話他小題大做:曆來都是這樣的,也沒人說過什麼,何必標新立異多操閑心呢?然而,這位工程師仍認為這樣做是一件有意義的事。結果,每顆螺絲釘節約了50克鋼鐵。每英裏鐵軌有螺絲釘3000個,可節約鋼鐵150公斤;他所在公司擁有鐵路18萬公裏,總共有5400多萬個螺絲釘,總計節約2700噸鋼鐵,已不再是個無足重輕的小數了。按常規性思維,鋼鐵並不是黃金、白銀類的貴重金屬,以克來計算,實在是沒有什麼必要;況且螺絲釘乃粗糙、耗損之物,多餘一點也在情理之中。這位工程師難能可貴的是,對人們麻木的習以為常的事情能夠“難得糊塗”,運用創造性思維,以數學計算公式裏的加減法技巧,為公司(或許應該說是為後人)做出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情。
● ###日積月累出“靈感”
靈感,是一份不能依靠努力來獲取的財富,它總有百分之百的偶然性,隻可捕捉而不能時時擁有。它來源於知識積累與現實環境或完全下意識狀態中的撞擊,是一種神秘的火花,有點像閃電,也有點像夢幻,捕捉不住就像什麼也沒有發生;而一旦把它裝入心裏、握在手裏,就會成為創造性思維的最佳表現形式和聰明智慧的最好體現。它的生命,往往一瞬即逝;特殊時候,也似突如其來的暴風驟雨,呼嘯大作而不肯停歇。許多成功的創造性思維的火焰,都是來自靈感的迸發。人們對靈感下過許許多多的定義,但總起來說,它與一個人的知識、經驗以及分析判斷能力等有著密切的關係,是創造對象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創造過程的情緒高度專一,經過有關事物啟發,霎時閃現出較好方法的體現。而其中的“創造對象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創造過程的情緒高度專一”,就是對自己所向往的卻暫時無能力達到的事情,“難得糊塗”地不願善罷甘休,無時無刻不在潛意識裏進行努力追求的過程。例如:世界上最偉大的物理學大師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公認為物理學史上的偉大革命,對於它的形成過程,愛因斯坦是這樣描述的:“我躺在床上,那個謎一直在痛苦地折磨著我,像是沒有一絲希望能解答這個問題,但突然黑暗裏閃出了我期待已久的光明,終於答案出來了,於是我立即進入了工作,連續奮鬥了5個禮拜,然後寫出了《論動體的電動力學》論文,那幾個星期我好像處在狂態裏一樣。”我們從中可以看出,愛因斯坦為“相對論”的誕生,已經具備了大量的積累,但卻達不到突破的程度,難能可貴的是他不放棄、不退步,“難得糊塗”地一往無前,結果像火山爆發一樣,憋在地下的岩漿(頭腦中的知識),終於在經曆了重新的醞釀後,噴薄而出了。在回憶“廣義相對觀點”的形成時,愛因斯坦說:“一天,我坐在伯爾尼專利局的椅子上,突然想到,假如一個人自由落體時,他會不會感到自身的重量。我為自己的這一假設大吃一驚,這個簡單的思想實驗給我打上了深深的烙印,這是我創造引力的靈感。”實際上,這位大師的“突然想到”,也屬於他頭腦裏許多“相對論”的知識在特殊場合裏的升華,是“難得糊塗”在鍥而不舍追求中的結晶。
靈感來源於特殊條件下思維與知識積累、前進目標的碰撞,並不是隻要先天聰明者就能夠擁有的。還拿現代物理學的奠基人愛因斯坦為例,他4歲才會說話,上學後老師給他的評語是“腦筋遲鈍、不善交際、毫無長處”,並稱他為“笨蛋”,勉強上了高中,因為成績極差竟然被開除了學籍。還有大發明家愛迪生,小時候在全班也是學習成績最差,因為他長了個“偏頭”,給他診斷的醫生說是“裏麵的腦子也壞了”。愛迪生曾經總結似的說過:“天才那就是一分的靈感,加上九十九分的汗水。”並承認:偉大的創造都是來自靈感。實際上,我們在每天吃飯、走路、聊天,甚至睡眠過程中,都會突然產生某種神奇的靈感,而且僅僅在一刹那間。關鍵是要及時捕捉住它,並把它應用到以前的思維程式裏,產生創造性的結果,完成一次飛躍。這類靈感的產生,隻屬於勤勞人,隻有勤勞的人才能去積極地利用靈感。例如:被稱為“古代世界的第一位物理學家”的阿基米德,一天,他本來是在洗澡,應該專心擦洗身體才是,可他偏偏對洗澡的事情“難得糊塗”,而是不斷思考希洛王叫他檢驗王冠是否摻假的事,當他在浴桶裏看到有大量的水溢出時,腦子裏閃出了一道光輝:桶裏排出的水在容積上與自己身體的體積相等;因而他馬上明白,純金王冠比金銀王冠排出的水要輕,同樣重量的合金體積要比同樣重量的純金體積大,因而會排出更多的水。由於浴桶水的溢出,給他帶來了解決問題的方法,也由此產生了“阿基米德原理”。再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軸心國的德、意、日法西斯對各國的侵略戰爭日益猖獗,因而美國、蘇聯、英國等國家開始著手建立反法西斯同盟,為了名正言順地聲討法西斯,同盟國決定起草一份宣言,可這些國家的領導人在一起研究了好多次,也起不出個恰當的名字。按常理,一個國家元首,犯不上為這事廢寢忘食的,偏偏羅斯福對此念念不忘,有一天大清早,他剛剛起床,忽然有一個靈感誕生了,他不顧身份地大叫道:“我的上帝,終於讓我想出來了!”於是匆匆忙忙地去找丘吉爾,而丘吉爾正在洗澡,羅斯福便奔到浴室門口,迫不及待地對著浴室喊道:“親愛的溫斯頓,我終於想到了,你看《聯合國宣言》怎麼樣?”丘吉爾聽後非常高興,從漂滿香皂泡的浴缸裏跳出來,像孩子一樣拍著白胖胖的肚皮叫道:“太好了,真是太好了!”就這樣,羅斯福靈感迸發,產出了“聯合國”這個名字的創意。
與科學家、發明家的靈感作用同理,文學文藝創作更是離不開靈感的啟迪,以求把那種在生活積累中感覺朦朦朧朧的東西表現出來。他們的創作靈感,都是在“難得糊塗”的冥思苦想後,借助別一種刺激而產生出來的。比如法國作家伏爾泰和巴爾紮克常借助咖啡產生靈感;美國的保笛?昆塞則常借助於鴉片;德國詩人席勒創作時喜歡聞爛蘋果的氣味,又喜歡把腳浸泡在冷水盆裏;哲學家尼采在散步時新思想最容易湧現。我國古代著名散文家歐陽修在《歸田錄》裏說:“餘生平所作文章皆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如今在寫作課的教科書裏,也是把“走路、騎自行車、散步”,作為完成構思的有效途徑來說明的。詩仙李白,創作靈感則是來源於酒,“李白鬥酒詩百篇”是很有曆史考證的評價。世界大作曲家貝多芬,創作名作《月光曲》時,就有一段很美麗的啟發他創作靈感的故事。他在一次演出結束後出來散步,走到一個破屋前,聽到裏麵傳來優美的音樂,就不知不覺地到了門口,琴聲停頓了一下,一個女孩的聲音說:“哥哥,要是我們能買到音樂會的門票該多好啊……”一個男子的聲音:“那是有錢人去的地方,我們窮人是進不去的。”女孩又說:“我多麼希望能親耳聽到他的琴聲啊!”貝多芬聽到這兒,推門走了進去。“先生,您找誰?”那個男人問。貝多芬說:“我隻想借用你們的琴彈一下,可以嗎?”女孩站了起來,讓給貝多芬位置,說:“可惜我們的琴太破了,如果您不嫌棄的話,我們非常歡迎。”貝多芬坐了下來,把他在音樂會上的作品都彈了一遍,女孩和那個男人都沉浸在優美的音樂之中。貝多芬忽然站起來走了出去,他的心裏正有一首美妙的旋律升起,也就是在這一瞬間,他發現了一件自己要尋找的東西……破屋子裏的兄妹倆,還陶醉在他的琴聲中的時候,不朽的《月光曲》,已經在貝多芬的心中醞釀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