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部分難得糊塗與創造性思維(1 / 3)

第十部分難得糊塗與創造性思維

“行,成於思。”這是對思維與行為關係的最恰當總結。的確,一個人的思維對於行為,有著指示、指導、控製、更改和促其成敗後果的重要作用。如此,就要求我們在確定具體行為前,必須首先在思維的縝密、防範、超前性質上下工夫,為具體行為實踐開路,為具體行為的順利進行保駕護航,為具體行為的後果做出科學預測。要達到這一目的,就必須實現思維的超凡脫俗,就必須保證思維的創造力。而我們在生活中麵臨的若幹類型的“難得糊塗”處事之法,則是通往和完成創造性思維的橋梁。舉一簡單的例子:夏天是賣西瓜的季節,大大小小的西瓜販子雲集市場,吆喝聲此起彼伏,隻因為西瓜豐收,買賣反而難做起來。有一個青年小販,比較喜歡書法,看一般在人們上下班時才有生意,平時吆喝也是白費氣力,忽然靈機一動,搬過一個大個西瓜,在那黑道綠皮上,用刀薄薄地刻出一個圓圓的“福”字,自我欣賞起來,覺得很受端詳。索性就多刻它幾個。文字也“福”、“壽”、“喜”、“祿”的豐富,就像春節時的禮品貼上吉祥標簽似的。結果,到下班時間,他的西瓜攤就發生了喜劇效果,人們紛紛駐足觀看並挑起西瓜來,顧客比平時多賣出了三四倍。按照常理,賣西瓜你就進點質量好的,比別人多吆喝幾嗓子,價錢低一點,占據個好一點的攤位,也就是了,何必在上麵刻什麼字呀?豈不是比別人多浪費了精力?實際上,這個聰明的青年人就是根據中華民族喜歡“喜慶”的特點,“難得糊塗”地犧牲了個人利益,進行了一次“創造性”思維活動,且從中得到收益。

中國曆史上有個著名的“圍魏救趙”的故事,既是典故又是兵法,就是一個創造性思維的結果,而且應當屬於“逆向”思維的範疇。說的是戰國時期,魏國要收複被趙國強占的中山(小國名,曾被魏收服),派大將龐涓去攻打。龐涓認為中山不過彈丸之地,建議不如直接攻打趙國都城邯鄲,得到魏王的支持。魏王發五百戰車給龐涓,一舉圍住了邯鄲。趙王隻好向齊國求救,並許諾以中山相贈。齊威王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領兵出發。孫臏與龐涓是同學,在魏國時被龐涓陷害,施以毒刑並斷其雙足、在臉上刺字。孫臏用假癡不癲之計,裝瘋賣傻才逃到了齊國。此次救趙,田忌按常規之法,想直接進兵邯鄲,孫臏卻阻止說:“……平息糾紛要抓住要害,乘虛取勢,雙方因受到製約才能自然分開。現在魏國精兵傾國而出,若我直攻魏國,那龐涓必回師解救,這樣一來邯鄲之圍定會自解。我們再於中途伏擊,龐涓必敗。”田忌依計而行,結果大獲全勝。通常意義上講,去營救被打的人,當然是直接幫著搏鬥,而孫臏卻對血肉橫飛的戰場“難得糊塗”,產生逆向思維,打破常規,想別人想不到的東西,直接去抄人家的“窩”,結果事半功倍,節省了許多力氣。在平常之事中,如果能運用“難得糊塗”之法,成功地進行逆向思維,也是保證順利收獲的好途徑,例如:中國商家曾總結出16個字的經營之道:“你無我有,你有我精,你精我轉,你轉我新。”就是要求在思維上始終保持創造性,保持在商品、經營方式上的獨到和領先。歸根結底,就是要使自己永遠處於“你無我有”的最佳境地。此經商之法,甚至對搞科學研究,對於文學創作,對於提高個人素質等,都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 舉一反三是“邏輯”

水無常形,兵無常勢。說的就是在生活中,各式各樣的事情,由於自然界和人為的原因而變化無常的道理。從而要求人們有能力應付隨時隨地可能發生的變化,確保事情的成功。這就要求人們必須具備較好創造力思維。創造力思維,實際上並沒有什麼固定的規律可循、固定的模式可走,而是出於責任和興趣,在經驗與知識積累下的思考。首先應該是能夠跳出思維的誤區,從循序漸進的邏輯推理裏,舉一反三地獲取基本結論。例如:某大學教授向學生進行了一次可以說是簡單至極的思維測試,說有一個聾啞人到商店裏買釘子,他不會說話,店員又看不懂啞語,就隻好用手進行形象演示。他先用左手捏著兩隻手指做持釘狀,再用右手做持錘狀進行打擊。這樣,售貨員就認為他是要買錘子,便把錘子遞了過來。聾啞人搖了搖頭,用右手指了指左手捏在一起的兩根手指,售貨員終於明白了,就把釘子拿給了他。聾啞人高高興興地走了。這時候,又進來一位盲人顧客,是想買一把剪子……教授提出的問題是:盲人如何用最簡單的方法買到一把剪子?教授的話音剛落,就有個學生舉手回答說:“這很簡單,他隻要伸出兩個手指頭,模仿一下剪刀剪東西就行了。”對於這個學生的回答,全班學生一時竟沒有提出不同意見的。有人甚至嘻嘻哈哈表現出不屑一顧的神情。這時,教授才鄭重地對他的學生說:“同學們,請注意,來買剪子的是位盲人,盲人並非聾啞人,自己是會說話的,他隻要張口說話就可以了,用手指模仿剪刀剪東西,自己反而看不見。”教授讓學生記住:一個人一旦陷入思維的誤區,智力就在常人之下了。其實,這則故事裏,就包含了一個“難得糊塗”的過程:作為大學生,應該首先對教授的發問“難得糊塗”地想一下,自己是接受高等教育的成年人,教授怎麼會提出一個這樣簡單的問題呢?其中必有緣故。也要對自己打算回答的內容,“難得糊塗”地進行一下反思,一個大學生,可以這麼簡單地回答問題嗎?如此,學生的思維就會活躍起來了,就會認真思考一下,找出問題中所交代條件的不同(聾啞人與盲人的區別),再作答自然就不會貽笑大方了。

我們平時辦事情講究認真,要求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但是創造性思維就不能這個樣子,而是要求對思維的絕對解放,要求給思維插上飛翔的翅膀,其中甚至包括了想入非非。例如:前蘇聯科學家齊奧爾科夫斯基,被人稱為“星際航行的先驅者”,他的星際航行理論,就是他展開想象的翅膀,運用自由創造思維的方法創造出來的。齊奧爾科夫斯基小時候就是一個喜歡異想天開的孩子。他8歲那年,從母親那裏得到了一個氫氣球,這個能在空中飄動的小玩藝,引起了他極大的興趣;他聚精會神地望著,開始了帶有邏輯意味的推理,幻想自己坐在了上麵,到很遙遠很遙遠的地方去旅行了。可是,生命本身就是多災多難的,在齊奧爾科夫斯基10歲時,不幸得了猩紅熱和並發症,失去了聽力。在這種情況下,他仍然“難得糊塗”地對待自己的困難條件,不肯放棄自己帶有邏輯推理意味的幻想,白天到國立圖書館自學,晚上就展開想象的翅膀,設計出種種理想中的客體,以求實現飛行的願望。他設想:可不可以製造一個永遠懸在天空中的金屬氣球呢?可不可以利用地球旋轉的能量,發明一種航行器呢?於是,在1883年,他撰文闡述了宇宙飛船的設計方案;1903年,他的論文《利用火箭儀器研究宇宙空間》問世,公布了著名的齊奧爾科夫斯基公式(火箭運動公式);他提出液體燃料火箭的思想,並設計了世界上第一枚液體火箭發動機的構造示意圖;1929年,他發表了《火箭列車》的論文,用於提高火箭的質量比;他還大膽提出了建立星際太空站的設想……齊奧爾科夫斯基是個未進過中學和大學的人,當時,許多有“身份”的人把他貶低為“無用的空想家”和“狂妄的設計師”。但這些不利因素都沒能使齊奧爾科夫斯基“清醒”,仍然“難得糊塗”地堅持自己帶有邏輯推理意味的創造性思維,在星際航行方麵做出了突出貢獻。試想,如果齊奧爾科夫斯基因自己沒有受過專業教育而自卑,不能對自己的卑微出身“難得糊塗”而進行創造性思維,是不會有任何作為的。

古希臘學者亞裏士多德說過:“我們的思維是從與正在尋找的事物相類似的事物、相反的事物,或者與它相接近的事物開始進行的……由此產生聯想。”俄國詩人普希金也說:“我們說的機智,不是深得評論家們青睞的小聰明,而是那種使概念相接近,而且從中引出正確的新結論來的能力。”無論是相類似(相反或相接近)的事物,還是概念的相接近,都是在倡導對眼前的事物進行必要的“糊塗”,從創造性思維的聯想過程中發現其缺點,或者向更具有先進性方麵看齊。使之通過創造性思維,架設一座產生飛躍的橋梁,將事物推進到一個新的更高的境界。就像一說到中嶽嵩山,人們就會想到少林寺,想到十三棍僧救唐王一樣。這樣的例子俯拾即是。我們不妨摘用一個最普通也最顯而易見的:說是外國(荷蘭)有個退休老人,生活上無非是和其他退休人員一樣,用看看電視、嘮嘮家常來打發時間。有一天,他看到電視上正播放有關月球保險的節目,但主持人是用一張繪製的月球地圖來講解的。老人看到這裏,首先“難得糊塗”地忘記了已是退休老人的身份,然後又對電視內容展開聯想,認為這種月球平麵圖效果不好,既然地球和月球都是圓的,我們有形象逼真的地球儀,為什麼就不可以製造出月球儀呢?於是,老人又進一步推論:地球儀有人買,月球儀肯定也會有人買的。他為自己這種創造性思維激動不已,立刻傾注全部精力開始研製月球儀了。當第一批月球儀做好後,老人分別在電視和報紙上打出了銷售廣告。果然如他所料,訂貨單源源不斷地從世界各地寄來。從此,老人就全身心投入地製造月球儀,一年可以賺1400多萬英鎊。相傳,我國唐代草書家懷素,自幼練習書法,但一直進步不大。有一天,他看見一個高人在舞劍,龍蛇騰霧一般,立刻被吸引住了,並由此產生聯想,借鑒來揣摩自己的書法功夫,有意模仿劍法的變化改進,成效非凡。從此可以看出,在進行聯想式的創造性思維中,的確是有一條融會貫通的邏輯規律可以遵循。但進行創造性思維的前提,又必須以恰到好處的“難得糊塗”做基礎,才會產生出“可上九天攬月,欲下五洋捉鱉”的大氣魄,讓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融會貫通起來。

● ###先減後加為“技巧”

先減後加,實際上是商家在特定條件下,對促銷策略所做的一種“以退為進”方式的修訂。中國兵法上,向來就有“以退為進”的計謀,《三十六計》中的“欲擒故縱”、“假癡不癲”以及“走為上”等,都是講究先退後進、退中求進的實例。《孫子兵法》中說:“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這就是說,作戰不過是常法和變法,以常法交戰,以變法取勝,其中變化無窮。要在遵循常理中,不斷變化出新才行。這就要求在特定條件下,對待“常理”要敢於“糊塗”和能夠完成“難得糊塗”過程的升華,絕不學紙上談兵的趙括和守街亭的馬謖,而應當像有膽識創造“空城計”的諸葛亮(無兵而敢守城,且城門大開,本身就是一種“難得糊塗”),善於創造性地即隨機應變地處理問題。比如當今一條公認的理論是:商場如戰場。說明了事物發展中大體規律的統一性。既然“戰事講奇正”,商事也自然要講“奇正”了。所以,如果在激烈競爭中,隻會循規蹈矩地經營,缺乏新思維,沒有新招術,就不可能在商場上獨領風騷。當代商人研究出來的各式各樣的促銷方法中,“先減後加”作為常用的行為技巧,而被人們廣泛采用,大有千變萬化、百用不衰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