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沒有十分把握的事,或者遭遇很大困難,一般情況下應當改弦易轍才是,卻毫不在乎地堅持下去,其“難得糊塗”的思維與行為,不言而喻了。實際上,這樣做的原因,基本上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所期盼的收獲,就像希望陰天的黎明時分從東方天幕也能看到一輪太陽一樣,但如果不這樣執意而為,則收獲的希望,就會毫厘不存了。所以,運用“難得糊塗”處事技巧而取得的收獲,是因事而異的,既存在必然性,又帶有偶然性,特殊情況下還包含著人格的自信。
首先看其必然性。著名的愛爾蘭詩人、戲劇家肖伯納,創作生涯開始很不順利,幾乎被埋沒。他年輕時不滿意在電話公司當財務股長的工作,在業餘時間開始寫作。1879年寫出的第一部小說《未成年時期》不能出版,1880年第二部小說《無理之結》命運照樣不好;給一家叫《大黃蜂》的報紙寫評論,因筆下傷人致使報紙停刊。他從24歲開始留胡子,表示自己已經長大,作品也成熟了。然而他的第三部小說《藝術家的愛情》仍然不受歡迎。肖伯納陷入了苦惱之中,但他能夠以“難得糊塗”的心態對待失敗,不對自己的能力由懷疑而失望,仍然堅持寫作。這樣做的結果,無疑提高了自己的寫作水準,一次應邀給一位記者的劇照配台詞,雖然那位記者很不滿意,但卻受到了英國獨立劇團負責人的賞識,鼓勵他繼續寫下去,寫出一個完整的劇本來,並保證把它推上舞台。肖伯納這才很快寫出了《鰥夫的房產》,搬上舞台後獲得極大成功,從此奠定了肖伯納的文學地位。俗話說“堅持就是勝利”,堅持可以促成某種成功,但並不是所有的堅持都可以提高才幹,需要有天時、地利、人和才可以水到渠成。有一個叫《寶藏》的寓言,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寓言的主角是個農夫的兒子,平時遊手好閑,農夫臨死時,放心不下,把兒子叫到床前說:“咱家的地裏埋了寶藏,但我不知道具體埋在哪裏,你如果需要,就自己去挖吧。”老人死後,兒子日子過不下去了,就想起父親的話,開始到自家地裏挖起來。他挖呀挖呀,把每一寸土地都掘了一遍,也沒有看見什麼寶藏。可是春天來了,別人家都在種地,他沒有別的生活出路,也在自家地裏依樣畫葫蘆地撒上了種子。小苗長出來了,比別人家地裏的又高又壯,秋天得到了好收成。我們可以把寓言作如下分析:農夫說自家地裏埋著寶藏,是運用“難得糊塗”的處事技巧,讓兒子去從事勞動。兒子相信了父親的謊言,就下死力氣地去尋找那寶藏,“難得糊塗”地把每一寸土地都掘了一遍,結果是一無所有,卻恰好趕上春天種地的季節,兒子又有了翻過的土地,具備了不再費什麼力氣就可以播種的基礎,才擁有了春種秋收的條件;也使兒子明白了“勞動就是寶藏”的深刻內涵。
其次是運用“難得糊塗”的處事方法,可以促成意外收獲的偶然性。雖然偶然性沒有必然性的吸引力,但終究還是為成功創造了一次機會,比束手無策的放棄強上許多。比如《左傳?卷五》記載一個晉文公言而有信的故事,說他在攻原的時候,隻攜帶10天的糧食,並與部下約定,10天內將原攻下。可是到了第10天,原還沒有被攻陷,文公不得已隻好收兵。從城裏逃出來的人說:“再有三天,原就會自動投降的。”群臣也進諫說:“原,應該已是糧盡力竭,再堅持幾天如何?”文公卻“難得糊塗”地對待即將到手的勝利,解釋說:“我和士兵約定好10天,現在又不撤退,那我豈不是失信於士兵。為了得到原而成為失信的人,是我不願意的。”文公撤兵後,原的人民聽到這個消息後,紛紛說:“既然文公這樣守信,我們為何不歸順呢?”於是便投降了。衛國聽到這個消息,也認為對這樣守信義的人,是應該順從的,於是也降服了。一般來說,對於即將到手的勝利,是不應該放棄的,隻是再鼓一把勁兒的事了。晉文公因為與士兵有約在先,為了守信,而對奪城占地采取了“難得糊塗”的處理方法,卻因此贏得了人心,又與當時兼並、依附的戰亂形勢相吻合,所以就促成了意外收獲的偶然。中國很盛行傳頌“包青天”的故事,說的是北宋時期的官員包拯,字希仁,為官清廉,不畏權勢。他在做七品小縣官時,曾有過一個“智審牛舌”的案子:有個農民到縣衙喊冤,說自己租種了幾畝薄地,還租了一頭牛,田裏的活全仗著這頭耕牛;昨天晚上牛還好好的,今天一大早,牛滿嘴是血,掰開嘴一看,原來是舌頭被人割掉了。包拯想,這的確是件性命關天的大事,因為不僅是牛沒有了舌頭就得死,農民沒法種地,而且當時官府為了發展農業,曾下令嚴禁宰殺耕牛;牛沒有了舌頭,必死無疑,若是找不到割牛舌頭的人,這個農民就是犯了王法。包拯察言觀色,斷定農民沒說謊話,心裏就生出一條妙計,勸慰那人說:“你哭也沒用,還是快回家去,把這頭牛宰了,不要聲張,偷偷把牛肉賣了,還能減少一些損失。”農民嚇壞了,他知道屠宰耕牛是犯法的,要立即斬首,哪裏敢呀!包拯說讓他盡管放心,出事與他沒關係,他才將信將疑地回去了。風平浪靜了兩天,有個地主來縣衙狀告這個佃戶,說:“佃戶租了我家一頭耕牛,在大前天,卻把牛給宰殺了,牛肉也給賣了。這可是犯法的事呀!”包拯心裏暗自高興,把驚堂木重重地一拍,高聲喝道:“大膽刁民,你和佃戶有什麼過節,為什麼要派人去把耕牛的舌頭割下來?從實招來,免得皮肉受苦!”幾個回合下來,案子就審得一清二楚了。原來是地主看上了佃戶18歲的女兒,想納為妾。可是人家不同意,為了達到目的,就派了個人半夜潛入佃戶家把牛舌頭割了,想置佃戶死地再霸占他的女兒,不料卻被包拯識破了。在這個故事裏,包拯運用“難得糊塗”的處事技巧,在殺耕牛犯法的情況下,以減少損失為由讓佃戶殺掉耕牛,主要目的是引蛇出洞,讓陷害佃戶的人上鉤。但能否成功,其中帶有很大的偶然性。因為若不是利令智昏,對於一件關係到性命的事,大部分人是犯不上冒險的。
運用“難得糊塗”的方法處理事情,所獲取的意外收獲,無論是屬於必然性還是包含偶然的因素,都是一種自信的行為過程。通過以上實例,我們可以認定:肖伯納的勤奮著書,是自信一定能夠成功。農民兒子的挖地不止,是自信地下一定埋有寶藏。晉文公的自信,在於自己的國家無憂,小小一座城池,早晚是盤中餐;如果是打了敗仗,處處受追兵製約,就不可以用作戰幾天的信義來約定了。包拯的自信,則具有了結案子和等待犯罪人自投羅網的雙重性;假若那個地主不敢去誣告,佃戶亦沒有了當初的恐懼,保得好人平安,也算盡到了父母官的責任。美國的老羅斯福總統,形象不是很好,長有藏不住的大牙、習以為常的打樁工的姿勢,按他的身份,別人認為得進行極力掩飾,裝扮出完美才是,可他卻“難得糊塗”地自然對待,讓其暴露無遺,缺陷反而變成迷人的幽默,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人,成為展示個人魅力的意外收獲。
● ###便於東山再起
“東山再起”,典出於《晉書?謝安傳》,說謝安原來做佐著作郎的官,後來因病辭職,隱居東山,經朝廷的多次聘請才又出山,官越做越大,幹過許多大事。這個詞最初多用於再度任職,現在則比喻失勢後重新得勢。“跌倒怕什麼,爬起來再前進……”這是一句很不錯的歌詞,雖然現在已經很少有人去唱了,但這句歌詞曾經是許多人掛在嘴上的口頭禪、藏在心裏的座右銘:在教育孩子時說,是在指導他們成長;講與成年人,是在告誡他們端正對待困難的心態,重新振奮勇氣積蓄力量,走過去,前麵是片天;說與自己聽,則是百折不撓的自我勉勵。這句話的實質意境,就是“東山再起”了。
東山再起的內容包羅萬象,有大有小,可以是學業荒廢了又重新進行苦讀,終於學有所成;可以是工作的失而複得;也可以是國家的複興。因此,事業上的功名利祿性質的“跌跤”,與生理上的走路跌跤,在承擔後果方麵,也有著相似的共性,即:走路的跌跤,同樣的遭遇,是年齡越大跌得越重;事業上的功名利祿性質的“跌跤”,相似的命運,是地位越高跌得越重。東山再起的艱難,也將與“跌跤”的後果成正比,年齡越大、職位越高的,需要付出的努力也將越多。並且,身份卑微或職位低下的人,東山再起的機會也多;而身份顯赫的人,東山再起的機會卻是少之又少,像大海撈針一樣不容易。南唐後主李煜,在公元975年國破家亡,成為宋人“臣虜”後,還沒有想什麼東山再起的事情,隻因為他不太善於“難得糊塗”地掩飾心跡,僅一闕感傷亡國的詞:“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就招來了殺身大禍。蜀漢後主劉禪,沒有李煜的才學和多愁善感,不是“難得糊塗”而是真正的糊塗、昏庸,東山再起的事與他無緣,一句“樂不思蜀”保全了性命。在中國曆史上,東山再起的典例,行為最為出色最不可思議也是最成功的,就非春秋戰國時的越王勾踐莫屬了。勾踐的東山再起正是善於運用“難得糊塗”方法處理問題的結果:越國戰敗後,勾踐為了保住越國,想辦法與吳國求和,並且甘願到吳國做人質,按道理說,雖然是戰敗國的人質,但還是有王國之富的,錦衣玉食也未嚐不可。勾踐卻為了製造從心底歸順吳王的表象,“難得糊塗”地做出了一係列常人所不能的事情:身為越國之王,卻甘願當人質,把國事全權托給大臣處理,而能夠放心無慮,此為一;他特意住在已故吳王闔閭的墳墓旁,頗有賠罪之意,其實也可以不這麼做,此為二;他從事放養馬匹的活計,吃的是糟糠野菜,穿的是破衣爛衫,住的是低矮漏雨的房子,完全可以在檔次上好一些的,能為之而不為,此為三;吳王上馬他給牽韁繩,吳王馳騁他緊隨在後邊跑,也沒有人強要求,此為四;吳王夫差患病,自有名醫好藥,他卻去嚐一嚐夫差的糞便,以辨別病情,並沒有人要求他這樣低賤,此為五;被放回國後,他又是堂堂一國之君,卻仍要住在破舊的房子裏,給自己安排艱苦的生活環境,是一般人所不能的,此為六;柴草不是柔軟的物質,作為國王卻要鋪著柴草睡覺,此為七;動物的膽是很苦的東西,他卻要在屋子裏吊上一個,吃飯和睡覺前都要嚐一嚐,此為八;他常常跟百姓一起下田種地,還讓妻子帶領婦女養蠶織布,根本沒有一個國王的架子,此為九;越國在他的領導下,在10年後儲存了可供3年食用的糧食,人丁旺盛,兵源充足,許多人都認為“洗雪前恥,報複吳國”的時候到了,可他堅決不允許,又勵精圖治了10年,此為十;公元前473年,吳王夫差被越軍包圍在姑蘇山,想自己20年前有滅越的機會而沒忍心下手,既投之以桃,就會報之以李,派人向越國求和,勾踐說:“昔天以越賜吳,而吳不受;今天以吳賜越,孤敢不聽天之命,而聽君之令乎?”予以嚴詞拒絕,此為十一。如果沒有這11種“難得糊塗”,勾踐就不會僥幸保留了越國、較快地回到了越國、想方設法讓越國強盛起來、徹底報仇雪恨,以至成為了當時的霸主。
曆史上能夠東山再起的大人物,其成功之道是各有千秋的,但在貫通“難得糊塗”技巧方麵,卻有著共同之處。例如:《三國演義》裏的劉備在沛城失陷後依附曹操,又與國舅董承同謀興漢室除奸雄之事,也是為了自己的東山再起,便采取“難得糊塗”的處事方式,“就下處後園種菜,親自澆灌,以為韜晦之計”,為的是提防曹操猜疑。還有周文王姬昌,因商紂王懼怕他的仁德,擔心他會推翻自己,就把他調離周地,囚禁在羑裏,並為了試驗文王演八卦是否靈驗,還把文王的兒子伯邑考殺死,做成肉餅送他食用。文王知道肉餅是兒子的肉做的,怎能忍心去吃,但為了能夠獲取東山再起的機會,就連食三餅,還一再表示謝恩。在處事之道上,大人物與小人物雖然有所不同,但所遵循的規律基本是一致的。小人物遭受打擊後,要想東山再起,恢複過去的生活或者更好,也離不開“難得糊塗”的處事之法。例如:中國晉代有一個“除三害”的故事,說有一個叫周處的人,從小失去了父母,但力大無窮,逞強喜鬥,沒有人能打過他,養成了為所欲為的個性,幹了許多讓鄉親們憎恨的事。當時山上的老虎和水裏的蛟龍也時常禍害百姓,鄉親們把周處與龍和虎並稱為“三害”。有人用激將法鼓勵周處去與龍和虎進行比試,意思是若能把龍或虎打死,周處也會活不成;若是鬥不過龍或虎,他就必死無疑。最起碼,事後可以除去一害到兩害。周處覺得自己是個英雄,真就上山射死了老虎,入水殺死了蛟龍,一共激戰了三天三夜。他回鄉時發現鄉親們正在慶賀,還爭相傳說:“這回周處也死了,可喜可賀呀!”這才明白了自己在鄉親們心裏的位置,痛苦到了極點,於是找到一位有名望的學者,訴說自己的困惑。在得到了解釋和鼓勵後,下決心痛改前非。他本是一個強者,知道了自己的錯誤後,原有的武力用不著了,又沒有別的本事,一下子回到了“零”的位置,所以決心東山再起,轟轟烈烈做一番好事情。他“難得糊塗”地向自己過去的惡劣品質開刀,慎德向善,發憤讀書,漸漸地心領道義,克己自律,講究忠信,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寫出了《默記》、《風土記》等著作,還到一些州府做官,成了很有口碑的好人。
遍觀曆史、察看生活,許多人一旦在優越的環境中遭遇不幸,或從高位上跌落下來,往往承受不住打擊,由失落而墮落,隨波逐流地不思進取,結果是一蹶不振,生命變得毫無價值。隻有承認現實並不以為然(屬於“難得糊塗”範疇)地對待現實,想盡一切辦法規劃出自己新的奮鬥方向來,並運用“難得糊塗”的方式不斷自我勉勵,才是真正的聰明人,才是求取東山再起、實現人生價值的理想出路。
● ###祝君功成事立
人們在生活乃至生命中是否功成事立,隻是相對的,並無統一標準可言。蘇東坡詞中有千古絕唱:“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高度概括了人生之路曲曲折折、坎坷不平的真實,又表述了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憧憬與祝福。常說的“功成事立”,即“功業成就,事業完成”,作為一祝願式詞句,體現了對生活的基本希望。正因為如此,“功成事立”的內涵才是靈活的,完全可以由人們進行把握。也就是說,功成事立是在客觀世界相對存在的,是可以由當事者進行掌握和創造的。
隻有通過種種“難得糊塗”的思維與行動,才能力排眾議、戰勝艱難險阻、抵製非常誘惑,最終完成自我超越,成為一個有良好社會聲譽的功成事立者。無論是從事哪一種社會行業,一個有成就者,似乎都有理由說是“功成事立”了,因為與許多中途夭折者相比,終究是從平地起步到達了一定的事業高峰;其構成要件,則離不開對某些客觀條件(環境)的“難得糊塗”。例如:一位有實戰經驗的將軍對於士兵而言,是當然的功成事立者。他之所以能成為將軍,則必須先行在作戰時對自身的安危棄之不顧,勇於衝鋒陷陣,不怕流血犧牲;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創造性地指揮戰鬥。明朝的海瑞是一位在曆史上得到認可的功成事立者,是赫赫有名的大忠臣,被老百姓稱為“海青天”;他的功成事立,在於恪守職責,敢於犯顏直諫,把生死置之度外,讓人抬著棺材去罵皇帝。
運用曆史的觀點分析、看待問題,功成事立應該有生命軀體本身與生命社會價值的不同,也就是說:功成事立是不以個人擁有優越的生存環境為基礎的,而是看一個人所創造出的社會聲譽。例如:秦朝指鹿為馬的趙高,南宋製造“莫須有”千古奇冤的秦檜,清代富可敵國的和珅,雖然位高權重,威風一時,十分了得,但卻不屬於功成事立者。原因是他們明知損人利己還要肆意妄為,太自私了,太陰險了,太使民眾反感了。像中國近代史上,洪秀全在清王朝統治時期,建立了頗有宗教色彩的“太平天國”,其宗教思想不但不符合中華民族的習俗,其領導集團中也充滿了爾虞我詐、作威作福的內幕,頗似一場鬧劇;失敗應該是一種必然,不能算是功成事立者。而孫中山先生同樣是反對清王朝的統治,提出“驅除韃虜,恢複中華”的口號,建立了社會製度傾向於人權和民主的“中華民國”,無論以後的發展狀況如何,他在曆史上都是一名受人景仰的功成事立者。所以,在成就一番事業的過程中,運用“難得糊塗”的處事方法,也存在著什麼事情當做什麼事情不當做的分別,應當講究服從大局、分清主次、留有餘地,明察秋毫地謹慎從事,而萬萬不可掉以輕心;否則,就會走向功成事立的反麵,鬧騰得越厲害,越有成為人民罪人的可能。
應該承認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傑出人物,雖然因為圍剿“太平天國”,在當代政治色彩濃重的教科書上把他評價得麵目全非,正如凡事皆須由後人評說一樣,隨著時光的沉澱,政治偏見的風雨暴烈傾灑後,原來被籠罩的山石,也會顯露出真實麵目來的。他的哲學思想,他的計謀才能,他在當時對於中華民族發展與穩定的貢獻,越來越為當代的學人智者所賞識,是一位越來越受到公認的功成事立者。曾國藩的處事行為,無論大事小事,都頗具“難得糊塗”色彩,尤其體現了服從大局、分清主次並留有餘地的特點,在他的功成事立過程中,起到了積極作用。例如:在當時清王朝政治腐敗的環境裏,身居高位的曾國藩,在用人方麵,一直有自己的較高標準。他很欣賞李鴻章的精明幹練,就把李鴻章選作自己的接班人,有意進行栽培。後來看出李鴻章官癮太重,又聯想到他殺降的往事和貪財好貨的傳聞,開始覺得有些不妥。他的用人觀點,是主張德才兼備的,但更偏重於德。因為按照傳統看法:有德無才,近於愚人;有才無德,近於小人。所以,既然德才不能兼得,與其用有才無德的小人,不如用有德無才的愚人更好些。回頭再看李鴻章,此人不患無才,其隨機應變及與洋人打交道的能力,甚至要強過自己;李鴻章的不足,恰恰就是在更為重要的“德”上。麵對李鴻章迫不及待地想接印,曾國藩有過猶豫,想冷落他幾天再說。可是仔細一想:李鴻章已經被自己扶植起來了,爵高位顯,手裏還有5萬用洋槍洋炮武裝起來的淮軍,羽翼已是豐滿;他的“德”再差,隻要不起兵謀反,就不會發生什麼大的意外;今後能接替自己的,已非他莫屬了。如此,曾國藩“難得糊塗”地對待了李鴻章的不足,也“難得糊塗”地對自己的用人原則進行了修訂,沒有開罪門生,沒有意氣用事,不但沒有冷落李鴻章,反而待之重禮,按部就班地完成了為朝廷“樹人”的大事。雖然到目前為止,李鴻章在中國曆史上的功過是非,還沒有一個標準性定論,但在史實麵前,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已經認識到,在腐敗的清王朝大廈將傾、國內矛盾風起雲湧、外國列強紛紛伸手對中國進行武裝掠奪的特殊背景下,李鴻章成為重要大臣後,能夠身體力行地推進洋務運動,嘔心瀝血地建設北洋水師,既不敢得罪荒淫無度並一向對洋人諂媚求和的以慈禧為首的權力派,又不可以對洋人無端讓步遭受國人譴責,真個生活在夾縫裏一般的情況下,李鴻章的所作所為,對充實國力,增強民族自信,重創外國列強瓜分中國的美夢,還是發揮了積極作用的。在那種特殊的曆史條件下,也堪稱是支撐清王朝的棟梁之才。
勸君在謀劃事情,或者進行具體實踐中,無論怎樣善於運用“難得糊塗”的技巧去獲取成功,無論擁有怎樣的智慧和便利條件,也要分清良莠、看清曆史大勢、仔細社會公德、傾心民族和百姓的利益,務必選擇可以真正稱得上功成事立的事情,才可以告慰良知並將美名傳頌於青史。
附錄:主要參考書目
《中華上下五千年》張華騰,張先昌主編新華出版社,2003年1月
《地獄之門為誰開》曲文昌著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9月
《中國人的謀略》司馬乘風編廣東旅遊出版社,1991年2月
《社交口才兵法》李建南主編,劉翔飛著農村讀物出版社,2000年8月
《忠烈人格》陳桐生,劉懷榮著長江文藝出版社,1996年11月
《曾國藩一生三做》責任編輯沙子中國華僑出版社,2003年11月
《三十六計》陳弓編武漢出版社,1994年10月
《懺悔還是不懺悔》餘開偉編中國工人出版社,2004年1月
《虔誠與迷亂》(第三輯)柯靈主編1998年1月
《細節決定成敗》汪中求著新華出版社,2004年2月
《愛情規則》殷智元編著中國工人出版社,1999年1月
《覺海慈航》戰德克居士著四明居士修訂,2001年增訂版
《黨建理論專題研究》毛樹林主編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5月
《兵工廠長》呂中山著作家出版社,2005年8月
《新華文摘》、《讀者文摘》、《演講與口才》等有關書刊
(謹向以上書刊的編者、作者表示由衷的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