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知彼知己,也隻有在知彼知己的情況下,才能使自己處於優勝位置。要實現這一願望,“難得糊塗”處事技巧的作用,是萬萬不可輕視的。比如:為了獲取情報,在資金緊張的情況下,也不惜出重金收買敵方人員;不惜讓自己的優秀分子,冒著生命危險,進入敵人內部工作;在必要的情況下,命令自己的特工人員,不惜出賣自己的真實情報,甚至犧牲自己人的生命,以換取敵方的信任,而求獲得更重要的東西。在社交與工作中,對明明不喜歡的人,仍然笑臉相迎、噓寒問暖、稱兄道弟,其用意不是想借重對方勢力,去達到什麼目的,就是想通過迷惑對方,換取好感,使自己生活得順利;抑或是通過“親密”交往,獲取別人的秘密,掌握把柄,以防後患或以備後用。諸如此類,不勝枚舉,都是依靠“難得糊塗”的處事方法(技巧),才能如願以償的。
● ###鞏固心中信念
理想,對於每一個人來說,就像在東方升起的太陽,都曾經大輪廓地閃爍過。並且絕大多數的人,一旦確定了某一理想,便會努力實現。但處於現實生活中,不是每個人最初的理想都能夠實現,除了不著邊際的幻想和客觀條件的製約外,絕大多數理想的不能實現,或夭折於起步,或半途而廢,都是由於對追求理想信念的不夠堅定所致。是的,信念就是自己認為可以確信的看法,是構造理想的重要因素,具有督促與指導實踐的積極意義。如果拋棄主觀臆想和客觀條件的製約,能夠堅守一個信念,就像登山隊員在一步一步地攀登珠穆朗瑪峰,終會一點點地接近理想目標,以至到達希望的最高峰。“持之以恒”、“鍥而不舍”、“滴水穿石”等成語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道理好說,但具體實踐過程卻布滿了痛苦和艱辛。隻因為這痛苦和艱辛的難耐,才使絕大多數最初擁有美麗理想的人,在望洋興歎後而不思進取地隨波逐流了。這個“退卻”的抉擇,往往產生於人的“轉念”之間,也許正處於“山重水複疑無路”的關鍵時刻,隻因這一念之差,便永遠失去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運氣。如何使自己無論遭受怎樣的艱難困苦,都不輕易地產生出前途無望的念頭來?這就需要運用“難得糊塗”的處事方法,勇敢地蔑視困難,樂觀地對待精神與肉體的摧殘,把經曆的每一道傷痛,看做是剛剛構築的一級登山的台階(事實也的確如此),那麼,就會卓有成效地鞏固自己心中的信念,使之堅如磐石,無論經受怎樣的狂風暴雨亦不動不搖,在日複一日的磨折後,即便是“卑微”之身,也會打磨成受人景仰的聖潔之器的。在中國,由於堅持信念而成功的典例比比皆是,如:要把一根鐵杵磨成繡花針,是一件很“糊塗”的事情,卻體現了一種信念,而且是隻要持之以恒就會實現的,所以啟發了一個叫李白的少年,用這種信念去學習知識,成了名冠古今的大詩人。唐代還有一個想把詩作好的人叫賈島,他的信念是“苦吟”,為此如癡似醉,曾吟得“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兩句,自注曰:“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秋。”可見刻苦鍛煉的辛苦了。也正是因為擁有這個信念,所以他在寫《題李凝幽居》時,才在“鳥宿池邊樹,僧敲(推)月下門”的句子上頗費工夫,徘徊在清冷的月夜裏,琢磨著是用“推”好,還是用“敲”更為傳神?把一個精攻學問的“推敲”典故,留傳於後世,也為中華民族的詞彙寶庫增添了一塊“瑰玉”。試看,隻為了兩個都可以準確表達同一意思的字,就這麼輾轉反側的,的確是夠“難得糊塗”了,會令許多人嗤之以鼻的,他卻正是由於這種貌似迂腐的“難得糊塗”,保持了對信念的持之以恒,最終到達了光輝的頂點。
對信念的堅持,有時雖然與實現最高理想沒有直接聯係,但是它作為人的基本行為思想,體現了心理素質的健康和意誌品質的積極向上,在現實生活實踐中,具有“涓涓細流,彙成江河”的特殊功效。例如:曾任英國首相的丘吉爾,在1924年當上了財政大臣,不想在4年以後遭受厄運,然而這個“被拋棄、被排斥、被流放、被拒絕和被討厭的人物”,卻“難得糊塗”地從來沒有退縮,他有著自己的信念,充滿生機活力的心靈始終是一片綠洲,在長達11年的灰暗日子裏,他拚命完成了《我的少年時代生活》和長篇巨著《馬爾博羅》等著作。他不僅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而且不放棄任何一個證明自己的機會,在65歲時,終於很輕鬆地出任了英國首相。他的卓越才能,使他成為那個時代最享盛名的三大巨頭之一。可是,在波茨坦會議結束回到祖國時,保守黨已經被英國大選攆出了政府,他這個曾以超人的政治氣魄和膽略挽救古老帝國命運的天才,竟然在頃刻之間遠離了政壇,一下子像墜入了十八層地獄似的消失了。當時,許多人普遍認為,丘吉爾作為一個72歲的殘年老翁,一定不會再行複出叱吒風雲了。然而丘吉爾有著自己的堅強信念,把生命看作是一個整個過程,隻要生命不息,過程是不能中斷的。此後,他仍然“難得糊塗”地把自己當成帝國的主人,銳氣逼人地四處奔走,鼓吹自己獨特的政見,發表震撼人心的演說,正如“世界上的事,就沒有什麼不可能”的警句一樣,丘吉爾在他77歲的時候,又第二次當選為英國首相。用自己不屈不撓的信念,畫出了有始有終的人生理想軌跡。
有一位美國男孩,在奔跑遊戲中摔了一跤,當時並沒有理會這點疼痛,第二天早上腿疼得更厲害了。可他堅持著不說,照例起床、喂牲口、上學。第三天早上,腿就疼得受不了了,腳腫得很大,鞋子都脫不下來;但這是一個星期天,全家人都上鎮上去了,他就自己用刀子把鞋子從腳上割下來。當父母回來後,趕緊請來了醫生。結果醫生說:“這條腿得鋸掉,否則會有生命危險。”男孩大叫:“我不讓你鋸,我寧可死!”醫生很有知名度,他真的為這個男孩的生命擔心。男孩卻不容商量地說:“不管怎麼樣,也不許鋸掉它!”接著把哥哥叫來,囑咐說:“如果我神誌不清,埃德,你發誓,不要讓他們鋸掉我的腿。”為了止痛,他把一把叉子咬在嘴上。在兩天兩夜的時間裏,男孩體溫越來越高,開始胡亂說話,真的神誌不清了。哥哥信守諾言,一步不離地守著他。老醫生氣得大叫:“你們都在看他死!”然後揚長而去了。誰也救不了這個孩子了,剩下的隻有祈禱。第三天的下午,老醫生路過這裏,發現孩子的腿消腫不少。又過了一個夜晚,男孩突然睜開了眼睛,腿腫全消下去了。三個星期後,站立起來的他盡管又瘦又弱,眼光卻是清澈的、堅定的。這位年僅13歲的男孩,就是後來成為美國總統的艾森豪威爾。信念(意誌)對於身體功能的特殊作用,也許是很難輕易解釋明白的,但其真實效應,卻是不可否認的。小時候的艾森豪威爾,正是出於這種執著追求身體完整的個性,造就了他對人生過程完整的理想設計,並在不懈的追求中取得了勝利。
凡為成功者,不論其成果大小,相對平常人而言,都要有恒定的信念做支撐,用這個信念把自己武裝起來,在自己喜歡的事業上,勤奮執著地追求下去,縱然遭受千難萬苦的折磨,也“難得糊塗”地堅持下去,絕不行半途而廢之事,終會創造出奇跡來的。誰的信念越堅強,理想越遠大,付出的血汗越多,誰獲取的成功也就越大。
● ###打破日常規矩
社會,是在不斷的創新中得以發展的。如果沒有打破常規的一項項發明創造,就不可能有當代的燦爛文明。循規蹈矩或因循守舊,對於一個人來說,就是不思進取的具體表現,注定一生無所作為。要想超越平凡,有所建樹,就必須在自己所辦理的事情或進行的事業中,“難得糊塗”地對待日常規矩,善於否認它、打破它,並進行新的發展和創造,有的放矢地得到收獲,您就是大範圍裏的領袖或小範圍裏的能人了。比如做生意時的“先減後加”法;兩軍對壘時的“聲東擊西”法;救援朋友時的“圍魏救趙”法。做生意是以賺錢為目的的,卻要先行賠錢,豈不荒謬?與敵相向,按規矩應當拚死廝殺,卻要裝模作樣在這裏,實際搏鬥在那裏,豈不矛盾?救人的規矩是到人的身邊去,卻繞道而過去攻打別人,豈不悖理?然而卻隻有這樣不按平常規矩辦事,才可以收到預計中的理想效果,才可以事半功倍地處理問題,這是一份非大智慧者不能勝任的“難得糊塗”。
古希臘哲學家、數學家阿基米德曾經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起地球。”這是一句打破日常規矩的話,所以國王以為他這是吹牛的謊話,有意出個難題難為他。而阿基米德是胸有成竹的,當他利用滑輪和杠杆的原理,隻用一根小繩就把國王選的一隻大船,滑入大海時,他的學說也就成了人類的巨大財富。如果一個人善於“難得糊塗”地打破日常規矩,經常處於創造性的生活當中,那麼他的人生價值將會從量到質地產生飛躍,自己的精神享受將比生活中的任何物質享受來得更豐富,更持久,更回味無窮。同時,善於打破常規的創造性生活,對於一些命運不幸的人來說,則更可以把厄運中的身軀支撐得堅強,通過不斷的創造,自身價值得到他人或社會的認可,從而擁有自己生命的綠洲。這種現象,在文學創作和藝術追求上,表現得尤為突出。例如:19世紀俄國著名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他一生寫過30多部長篇和中篇小說,但一生中也債台高築,在貧困糾擾中受盡種種折磨。為了還債,有一個德國書店的老板趁機向他勒索,隻用了3000盧布,就買下了他的3卷本全集的出版權,並且附加了一個苛刻條件,必須在短時間內寫出一本相當於7張印刷紙那麼長篇幅的小說來。如果在限期內不能完成作品,不但要支付一大筆違約金,還要永久喪失自己全部作品的著作權。陀思妥耶夫斯基迫於無奈,隻能答應了。期限隻剩下最後一個月時,小說還沒有動筆。陀思妥耶夫斯基考慮每天靠自己動筆已經來不及了,就聘請了一位女速記員幫忙,根據作家的口述,晚上再整理和謄寫到稿紙上。這樣,經過26天的緊張勞動,小說《賭徒》終於按合同約定寫成。而且這部被逼出來的小說,使女速記員對陀思妥耶夫斯基由尊敬產生了愛情,書寫完後不久,倆人便結婚了。
善於打破日常規矩,其表現形式可以是一種思維,也可以是一種行為,有時還會是一種方法。例如:當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年輕時很窮,經常交往的都是洋車夫那樣的窮人。但老舍並不僅僅局限於這種生活上的往來,他還“難得糊塗”地犧牲了大量時間,認真觀察、研究洋車夫們的生活狀況,把他們的音容笑貌都裝進了腦子裏,為以後長篇小說《駱駝祥子》的創作,打下了良好基礎。中國著名文學作品《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在作品中多處寫到了打虎,讓人讀後身臨其境一般。他何以能把凶猛的老虎寫得如此傳神呢?原來他為了了解老虎的習性,曾經對自己的生命安全“難得糊塗”,打破常規地跑到人煙稀少、老虎經常出沒的深山老林裏,爬到大樹上,長久地觀察老虎的生活動態和捕食動作,同時還走訪有經驗的老獵戶,了解他們捕捉老虎以及與老虎搏鬥的情況。有一篇資料,記述了馬鈴薯在歐洲被認可的經過,說美味食品馬鈴薯原產於美洲,像西紅柿一樣,在傳入歐洲後,一直不被人們接受,醫生認為它對人的健康有害,也有人認為它會耗盡土壤肥力,宗教人士幹脆稱它為“鬼蘋果”……法國農學家安瑞?帕爾曼切,在戰爭時被德國俘虜後品嚐到了馬鈴薯。他以農學家獨具的眼光,認定了推廣馬鈴薯的極大價值。他回國後,竭力做宣傳工作,卻處處碰壁,很長時間也沒能說服任何人。帕爾曼切最後想出了個“難得糊塗”的方法,幹脆讓馬鈴薯變成伊甸園裏的第二隻蘋果。他說服了國王,在一塊貧瘠不堪的土地上栽培了馬鈴薯。他請求國王打破日常規矩,派一支全副武裝的衛隊在白天看守這塊田地,晚上再撤回去。如此神秘的舉動,引起了人們的好奇,大家便到夜裏來偷走馬鈴薯,把它栽到自己的菜園裏……反複勸說毫無效果的事情,借助這種“難得糊塗”並打破常規的辦法,卻征服了人們的逆反心理,達到了預期目的。
是的,隻要擁有對日常規矩“難得糊塗”的膽識,並設法去打破它,無論是思維、行為抑或是方法,都有給我們帶來驚喜的可能。中國的屈原,就是在流放期間,看到神廟的壁畫龍飛鳳舞,引發了他的奇思,“難得糊塗”地突破了原有的格式,在神廟的牆壁上寫下了被千古傳頌、奇偉瑰麗的傑作《天問》。他在作品中敢犯天尊,敢發責問,一口氣提出了172個問題,內容包括了天象地理、博物神話、生死沉浮、是非美醜,顯示出了作者思想奔放、無拘無束的磅礴大氣。萬有引力的發現者牛頓,看見蘋果從樹上掉下來,就打破日常觀念,提出了“地球可有吸引力”的發問。並從蘋果樹無論高矮,蘋果照樣掉下來的事實,“難得糊塗”地想象假如蘋果樹無限製地長高,長得超過了月亮,還會不會掉下來呢?又“難得糊塗”地把月亮比作一個大蘋果,於是產生了一種奇特的思維結果:“蘋果和地球,月亮和地球,乃至宇宙萬物之間,都存在著一種相互吸引的力量……”由此總結產生出了偉大的萬有引力定律。基於此,隻要能夠“難得糊塗”地對待固有世界,不斷創新思維和大膽提問,突破原有的公式和邏輯,堅持實踐下去,每一個人都有希望成為備受世人青睞的智者。
●### 幫助擺脫困窘
人生處於繁雜的生活和社會應酬中,必然會有許多難以招架和預料不及之處,使自己一時無法把握客觀境遇,而處身於困窘之地。比如突如其來的尷尬,或急或緩的困難,意外產生的危險。困窘的種類形形色色,規模有大有小,解決起來必須對症下藥、有的放矢才行,其具體方法也是各式各樣的。但在產生和應用這各式各樣的方法中,“難得糊塗”的思想與技巧是不可小覷的。
麵臨尷尬,一般情況下,是以自己的智慧化解為妙;如果是朋友遭遇到尷尬,主動替他人化解,更體現了自己的才學與修養素質。例如在文學資料中,流傳著肖伯納的一個幽默故事,說他的一個劇本首次公演,在演出間歇,他走出來對台下的觀眾說:“諸位覺得這個劇怎麼樣?”觀眾們一時沒緩過神來,愣住了。正廳後排有一個聰明的家夥,靈機一動,惡作劇地喊道:“糟糕透了!”大庭廣眾之下,這無疑讓肖伯納陷入了尷尬,如果應付不了,會讓人看笑話。大作家這時就運用了“難得糊塗”的處事技巧,向觀眾行了個屈膝禮,帶著愛爾蘭人的微笑,聳了聳肩膀說:“朋友,我完全同意您的意見;不過,跟這麼多觀眾唱反調的咱們倆,又是什麼人呢?”不但驅散了劇場裏的緊張氣氛,還贏得了一片喝彩聲。試想,如果肖伯納不這樣“難得糊塗”地予以回答,而是怒氣衝天地與那人爭執、辯論,或灰溜溜地退縮了,其結果肯定是很難堪的。同樣的道理,若主動為朋友或下級化解尷尬,“難得糊塗”的技巧尤顯重要,不但能體現自己的修養風度,而且還可以巧妙地轉移話題,讓對方避免難堪。再如一位教師讓一名學生簡介《赤壁之戰》的作者情況,這名學生爽快地答道:“作者是司馬遷,宋代人……”話音未落,笑聲四起。這名學生知道自己答錯了,一時很是尷尬。這位教師見此情景,幹脆采用“難得糊塗”的方法,對學生的回答半是認可地承認下來,平靜地說:“雖是一字之差,卻讓司馬遷多活了一千多年,但這能全是我們同學的錯嗎?誰讓司馬遷與司馬光的名字隻有一字之別,誰讓他們又都是史學家、文學家,誰讓《史記》與《資治通鑒》又都是史學名著兼文學名著,誰讓我們剛剛學完司馬遷的文章又學司馬光的文章呢?”教師幽默的話語轉移了眾生的注意力,不但讓那位同學不再感到難堪,而且還把那位學生弄混淆的知識做了區別,可謂一舉兩得。如果教師不是采取“難得糊塗”的處事技巧,而是直截了當地對學生進行批評,那位學生就會更感覺下不來台,對老師做的糾正聽不進去,還會產生逆反心理;其他的學生也會繼續得意忘形地嘲笑,影響課堂紀律。
突如其來的困難,“黑雲壓城城欲摧”一般,霎時幹擾了原有的計劃,往往會使當事人手足無措,因為慌亂而造成不必要的損失。這時,如果能以“難得糊塗”的處事姿態,泰然處之,真正做到“臨危不慌,處驚不亂”,事情的結局就大相徑庭了。這又是具備很強自控力的客觀反映。例如:一個人,家庭本來就貧困,工廠長年不開工資,又遭遇下崗,這時偏偏老母親得了必須住院搶救的重病,孩子又要交納上大學的費用,夫妻倆一籌莫展時,妻子痛苦異常竟臥床不能起了。真是:風雨偏乘漏底船,雪上又加一層霜。這時的結果一般來說有三種可能,一是身體承受不住精神重壓,像妻子一樣倒下去,完全不能負起責任來,任由事情自然發展,其結果必然是家破人亡。二是幹脆尋求個人解脫,不負責任地一死了之,結局與上麵並無兩樣。三是對困難采取“難得糊塗”的對待方法,好比“虱子多了不嫌咬”,不把困難像石頭似的壓在心上,因為石頭會把人壓死的,而用積極的心態想辦法,從親戚朋友、政府民政、社會團體、慈善機構中尋找同情,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先從急難事情入手,解決一點是一點,說不準老母親得救了,妻子病好了,照樣操持家務,歸來時有一個溫暖的家。如此,孩子的學費也許可以解決;如沒有著落,因為有家的溫暖,孩子也許會出去勞動,學會一技之長或補貼家用;也許會推遲一年學業,更加發憤。總之,隻要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柳暗花明”的日子總會出現的。大同小異,麵臨嚴峻形勢時,更需要這種“難得糊塗”的處事不慌的應變心態。1940年英國將軍亞裏山大,在敦刻爾克海灘負責戰敗的數萬名英、法聯軍官兵的撤退工作。此時,陸上有德軍步步逼近,天上有一批批的德國飛機轟炸,港口一片火海。他明白,自己的每一舉止,都會引起數萬人的敏感反應。於是,他采取了“難得糊塗”的處事方法,麵對嚴峻的形勢,裝作無事人似的,時而悠閑自得地坐在帆布椅上吸煙,時而興致勃勃地和官兵們談笑風生,時而一邊嚼著蘋果一邊在海灘上哼著小曲散步。其泰然自若的情緒與表現,成為有效的鎮靜劑,保證了部隊有條不紊地撤出險境,為反法西斯戰爭保存了有生力量,為整個歐洲戰場的最後勝利立下了功勳。
困窘之境,包括自以為是而引發的生命之虞。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手下有個行軍主簿叫楊修,應該說是一個極聰明的人,善於揣摩曹操的心思,他以曹操寫在花園門上的一個“活”字,猜說是嫌園門太寬;以糕點包上的“一合酥”(豎寫)三字,解讀為“一人一口酥”,而和眾人分吃幹淨;曹操恐人暗害,夜裏刺死近侍,掩飾說“夢中好殺人”,唯楊修在死者下葬時說:“丞相非在夢中,君乃在夢中耳!”更為嚴重的是在軍營裏,因一個“雞肋”的口令,就分析出曹操有心退兵,讓士兵們收拾行裝,犯了軍中大忌,直使曹操勃然大怒,以“造謠生事,亂我軍心”為由動了殺機。楊修的死,完全是咎由自取,他既不會“難得糊塗”地對待權威,心裏有安邦定國之策,剛直敢諫地做個“忠臣”;也不會對曹操的言行“難得糊塗”,畢恭畢敬地做個“順民”,而是在殺人不眨眼的政治家麵前賣弄聰明,久而久之,安有不死之理?相比而言,同樣處於語言和行為環境都容易犯禁的封建時代,也有真正聰明的人,在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有位國王建造了一座高台,竣工時登台遠望,覺得心曠神怡,美中不足的是遠處有一片小樹林擋住了點視線。原來,這片林子是國王的一位隨臣的。這位隨臣回家後便帶了家人去砍伐那片林子,可還沒有砍掉幾棵,他又下令停止了。家人問為什麼,他才分析說:“擋住國王的視線,其罪小;國王沒說話而我來砍樹,說明我知道國王的心思,這可是犯了大忌。知人之所不言,其罪更大!還是裝不知道的好。”運用“難得糊塗”的思維方式,把風險化解於萌芽之中,避免了悲劇發生,體現了人的內在智慧。
大量事實證明,在厄運和災難突然降臨後,一定要采取“難得糊塗”的方法予以對待,既要認真應對,又要保持無所謂的心態;因為隻有擁有無所謂的心態,才能做到理智地進行應對,擺脫窘境或化險為夷。如果不是這樣,就會成為一個意誌薄弱者,不但越不過災難的深壑,而且還會走向自我毀滅,即使沒有選擇肉體的自我消亡,也會淪為毫無生命意義的行屍走肉。
● ###帶來意外收獲
生活中的事情,許多是反複無常的,結果往往出乎意料。這原不是正常想象中的結果,又往往是智者刻意的追求。相對而言,能夠較好駕馭事態發展的,最終會獲取利益;而在整個事件中處於被動(盡管自己認為是主動)位置的,則往往承受損失。例如:《三國演義》中的“赤壁之戰”,曹孟德統一北方,破荊州,擁百萬雄師壓境長江,“舳艫千裏,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對孫吳一戰,是誌在必得;然而孫劉聯盟,諸葛亮謀高一籌,小周郎仔細用兵,老黃蓋忍辱負重,龐士元冒死獻計,徐元直沉默不語……從而使曹操的勝算功敗垂成,本來信心不足的吳主孫權卻得到了意外收獲。許多意外收獲的取得,都是由於采取了“難得糊塗”的處事方法,才得以奏效的,如“赤壁之戰”中,孫、劉兩家各有各的小算盤,其進行聯盟本身就是迫不得已下的“難得糊塗”之舉,諸葛亮的“草船借箭”、“借東風”,周瑜的“苦肉計”、龐統的意在滅曹卻裝出助曹的樣子,徐庶的明知是計卻不予說破,無不包含著“難得糊塗”的處事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