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部分難得糊塗運用之十大優勢
●### 集中優勢兵力
用兵策略上有“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一說,倡導調動數倍於敵的兵力、動用最好的武器裝備,去與敵人的一部作戰,取得勝利後,再依次去圍殲其他各部。這樣做的好處,在於首先給敵人一個震懾,讓敵人先有所膽怯;同時也有利於提高自己軍隊的士氣,使以後的戰事,具有“一鼓作氣”的優勢。我們用“難得糊塗”的方法去分析,就是要藐視敵人,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保證一舉成功,從勝利走向勝利。
一個人在社會上生活,需要為“功名利祿”進行奮鬥,需要為“衣食之用”進行奔波,需要學會一種本領,需要掌握一項技巧,需要出類拔萃受人尊敬;但一個人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把自己向往和理想中的一切都變成現實,不可能對每一行業都進行細致入微的研究,成為專家。這就要求對自己的理想目標,對自己廣泛的興趣愛好,用“難得糊塗”的方法進行綜合處理,隻挑揀出自己最喜歡,最有這方麵天賦,且與客觀條件相適應的一項或兩項留下來,然後用自己的全部精力,利用一切有利條件,向自己最後的選擇進行攀登,直到占領代表其先進水平的高峰。此後,如果雅興未減,精力依然充沛,方可以再把舍棄的愛好撿起一兩件來。這與軍事上“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和依次“各個擊破”的道理,是如出一轍、大同小異的。舉個現今家庭中司空見慣的小例子,某家長望子成龍,覺得自己家的孩子就是天資聰明,與眾不同,恨不得馬上就讓孩子成個文武全才,從上幼兒班起,就讓其學書法,學唱歌,學舞蹈,學外語,學奧數,學拳腳……天天像後邊有人追殺似的忙,結果到後來呢,“樣樣通,樣樣鬆”,長大成人後一事無成的現象十分普遍,有人甚至連那點“樣樣通,樣樣鬆”的技巧,也忘個八九不離十了。另外,在某一方麵有目的地去培養孩子,卻與孩子真心喜歡的東西大相徑庭,也未必是好事,“強扭的瓜不甜”這句話,並不僅僅局限於婚姻,強迫別人去學習什麼,也會產生逆反心理的。有的家長則就會“難得糊塗”地處理孩子成才的事情,不但不一相情願地逼迫孩子去學什麼,就是孩子感興趣的東西,也要看看是不是孩子最擅長的,自家有沒有條件成全他(她),明智地為孩子選擇一個成才的主攻方向,而在其他的興趣愛好上,並不投放什麼精力,結果,這樣的孩子往往就在某一方麵出類拔萃起來,具備了一定的社會地位,滿足了生存需求,也成為父母的驕傲。
一個人向生活和學業邁進中的“集中優勢兵力”,實際上是一個抉擇的過程。例如:法國著名作家大仲馬,最初為謀生的需要,不過是在奧爾良公爵府當書記員,很稱職的。他卻在這一時間根據自己的愛好,進行了劇本寫作,把《亨利第三和他的宮殿》的本子朗讀給他人聽,得到了一片喝彩聲。這時,總管找到大仲馬,很嚴肅地通知他,是繼續當書記員,還是搞文學,讓他從二者中進行選擇。繼續當書記員,無疑是一份不錯的工作,可以解決衣食之憂;而從事寫作,他隻是按照自己的興趣寫了點東西,根本沒有名氣,以後能否掙來飯吃,還是兩可之間的事。這樣的選擇,的確有點讓大仲馬為難。在自己的未來發展和衣食來源之間,大仲馬“難得糊塗”地傾心於前者,因此他不卑不亢地回答說:“我不辭職。至於我的薪水,如果每月125法郎對於公爵殿下的預算是一種負擔的話,那我就放棄不領好了。”從中可以看出他既向往自己愛好的事業,對這份工作也存在依靠的感情。但是第二天,他的薪水還是停發了。一個從窮鄉僻壤來的年輕人,隻好集中精力,作破釜沉舟的一搏了。果然是“天生我材必有用”,他的努力得到了一些有識之士的認可,很快打開了局麵,有個大銀行家願意給他3000法郎,條件是要他把劇本的手稿存放在銀行家的金庫裏。同時,大仲馬的劇本被法蘭西劇院接受了,並且演出取得了巨大成功。最後謝幕時,報出了這個窮光蛋作者的名字,全場觀眾,包括公爵在內,都站了起來。從此,大仲馬把他的人生精力,都集中地投入到文學寫作中去,發揮了他的天才興趣,成為了法國著名的作家。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一個人,特別是有一定理想抱負、天資聰明,但出身貧窮,日子窘迫的人,在自己向往的興趣愛好與聊為衣食之源的工作麵前,大致都有像大仲馬一樣,經曆一次乃至多次抉擇的時候;中國的“不為五鬥米折腰”,終究是衣食無憂者才可以擁有的氣節,貧困者一般是效仿不來的。如果不能像大仲馬那樣,熱烈追求著自己喜歡的行當,“難得糊塗”地處理前途未卜的事情,就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把精力集中地投放在興趣愛好上,並鍥而不舍地幹出一番成績來。所以說,目光短淺,隻顧眼前利益者,是很難有大出息的。
● ###衡量孰輕孰重
人在生活與工作中,總會有同時麵對幾個事情的時候;但凡事都有個輕重緩急,這是實話,也是真話。到底哪些屬於重事急事,哪些屬於輕事可以緩辦,一般來說是有個大體分界線的,有著公認的標準。由於當事者身份的不同、知識修養的不同、思想境界的不同,以及個人生活環境與身心遭遇的不同,對待有著公認標準的輕重緩急之事,卻會產生各不相同的心態,會根據自己的利益做出輕重緩急的劃分,並實施處置程序。如此,則容易引發出許多出乎意料的影響來,不是因為顧及個人利益而貽誤了集體利益,就是因為扼守社會公德而做出了個人犧牲。既有遭受譴責,遺臭萬年的;也有受人讚揚,永世流芳的。
簡單地說,一個人遭遇難題選擇處理的方法,或麵對幾個具體問題時,總要有個衡量孰重孰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無論做出怎樣的抉擇,都必須以“難得糊塗”做基礎。比如:同樣是一位指揮作戰失敗麵臨被俘的將軍,有的把男兒戰死沙場,馬革裹屍,看作軍人的最高榮耀,堅守“大丈夫可殺不可辱”的自尊,就“難得糊塗”地看輕了個人生命,而選擇了自殺,此類代表人物當屬“無顏見江東父老”,執意不肯上船過江的項羽。有的則把人生“隻能有一次的生命”看為重中之重,為保存生命(或被敵人的“款待”感動),就“難得糊塗”地對待了軍人不怕流血犧牲的信條,而甘心舉白旗投降,此類代表人物許許多多,其中又有著本質上的區別,既有死心塌地投靠敵人的,也有把投降作為權宜之計,待以東山再起的。所以說,許多事情都存在一個自我利益與大局利益的關係問題,這個“大局”可以是朋友,可以是集體,可以是原則,可以是信仰,也可以是民族和國家。自古以來,在處理這兩種性質的利益問題上,就存在著心態並方式方法上的不同。例如:有一本叫做《兵工廠長》的書,其中的一段描寫兵工廠長許遠明代人受過的故事十分感人,說的是在1999年初,許遠明在北京開會,一個偶然的機會,聽說中央正在醞釀解決拖欠離退休人員的養老金問題。他被一種責任感所驅動,立即撥通了工廠的電話,要求及早做好這方麵的準備。於是,財會人員提前將全廠5000多名離退休職工登記造冊,又將一筆筆拖欠的養老金彙集起來,萬事俱備,等到中央的文件一到,就立即上報給了政府部門。數月後,中央將各地報上來的拖欠養老金金額,如數下發給各地市政府,並要求盡快落實到每一個人的頭上。可是等來等去,卻不見有許遠明所在兵工廠的。離退休老職工們就等不及了,懷疑這筆養老金讓企業給扣下了,甚至有人造謠說是讓廠長給占用了。開始串聯結隊到辦公大樓前上訪,並要上市、省政府和北京去告狀。許遠明公出在外得知此事,火速趕回來,問清情況後,認為此事廠裏無錯,既沒有延誤也沒有漏報;上訪群眾也無大錯,要求得到自己應當得到的養老金費用,無可指摘。他跟蹤追究下去,原來是市政府有關部門把這筆費用給漏報了,而且還不止漏報了他們一家。怎麼辦?如實說出真相,數千名離退休職工就會湧到市政府去,市裏的治安秩序和社會影響將不堪設想。在數千名離退休職工呼喊著“要養老金!要執行中央文件!”的口號,已經蜂擁進入火車站的緊急關頭;他在頭上挨了拳頭,眼鏡被打飛的情況下,能夠“難得糊塗”地對待遭遇到的危險,心裏想著社會穩定的大局,於是決定“委屈自我”來保住穩定,幹脆把市政府方麵的責任擔過來,求得大家原諒。他借助有人喊“大家注意,我們要錢,不要動手”的機會,憑著鐵塔般的身材,趁勢發怒,亮開洪亮的大嗓門:“你們不就是要錢嗎?你們這樣動手動腳的,要是把我打壞了,誰還給你們弄錢去?”然後趁機會向人們解釋說:“這養老金的錢,一定會給大家的。這一點我以廠長的名譽擔保,我以我的人格擔保。請大家相信,隻是晚給幾天。那麼,為什麼要晚給幾天?這裏就不細說了。我隻和大家說一句,這責任都在我這兒,都怪我這個廠長工作不到位,還懇請父老們原諒!”他一邊說著,一邊將雙手合在一起,舉過頭頂,向人群揮動著,表示歉意,“這事兒我負責,如果你們不諒解,我的手就不放下了!”至此,這一起勢如急風驟雨般的“紛亂”,在他直截了當(讓人信服)的解釋下,漸漸地趨於平靜。請看,明明是別人的過錯,自己非要李代桃僵地承擔過來,這不是一份非常可以的“糊塗”嗎?卻正是由於這份“難得糊塗”處事技巧的應用,化解了矛盾,表現出了一個當代領導幹部顧全大局的高尚思想情操。
如果把保存生命也看作是一種利益,那麼同樣的道理,人們生活中必定麵臨生存質量的誘惑,和對待這一既得利益是“推讓”還是獲取的選擇。其中包含的衡量孰重孰輕的道理,是極其深刻的。
僅就自身幾種利益發生衝突時的孰重孰輕進行衡量分析,根據形勢予以取舍,即使是自己最依戀最可春風得意的,當處於次要位置時,也要“難得糊塗”地予以舍棄,而要保住最基本利益的存在,這是一般有理智者普遍可以接受的原則。雖然說起來容易,做起來艱難,但卻是每個人都必須“難得糊塗”地予以接受的。中國宋代曾有個“杯酒釋兵權”的故事,說的是宋太祖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當上皇帝後,常常回想由兵權而決定朝代更迭的事情,唯恐他人也照樣炮製,起來把自己推翻,心裏就會陣陣不安。他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防止“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之類的事件重演,與心腹大臣、宰相趙普商議如何從將帥們的手中收回兵權。因為不願意對那些與他一塊出生入死的人下殺手,就設計了一個既能收回兵權,又不和眾將撕破麵子的辦法。公元961年(建隆二年)秋天的一個晚上,趙匡胤在宮中準備了一桌豐盛的宴席,請諸位當初擁立他當皇帝,現在仍然握有兵權的高級將領們赴宴。當酒過三巡,菜過五味時,趙匡胤突然酒也不喝、菜也不吃,眼裏還落下淚來,把眾人都嚇了一大跳,忙問是怎麼回事。趙匡胤頗富感情地說:“朕突然想起了大哥柴榮。想當年,我們都是好兄弟,不想大哥早逝,眾位兄弟非要擁立朕當皇帝。沒有諸位兄弟,朕就不會有今天。可是自從當了皇帝後,朕飯吃不下去,覺也睡不好,心裏沒有一天安穩的,還不如當年和大家在一塊時輕鬆愉快。”眾人忙問為什麼,趙匡胤說:“這還不是明擺著的嗎?皇帝的寶座誰不想坐呢!朕今天坐在這兒,還不知明天早上這座上又要換誰呢?”一席話把眾人嚇得魂飛魄散,忙跪下表示忠心,趙匡胤又說:“你們雖然不會有異心,但誰能保證你們的部下沒有貪圖富貴的人呢?一旦有朝一日,他們也把黃袍披在你們身上,即使你們不想做皇帝,恐怕也做不了主吧!”把話說到絕路上了。眾人這才暗想是皇上要把他們就地斬殺,以絕後患了,忙跪地請給他們指一條出路。趙匡胤見時機成熟,說道:“人生短暫,時光易逝。不如多積蓄些錢財,盡情地享樂。朕考慮你們不如交出兵權,多購置些良田美宅,為子孫後代留下份產業,也好安度晚年……”眾人雖然不樂意,但知道如果不這樣做,隻怕以後性命難保,在生命與權力之間,他們自然會衡量出孰重孰輕的,也就“難得糊塗”一回,裝作高興地點頭同意了。
讀史如照鏡。趙匡胤還算是一個好皇帝,終究還是沒有學習以前的帝王把開國元勳殺掉,同時暫時鞏固了統治。那些將帥們也明白隻有擁有生命,才能擁有兵權,生命沒了,一切都不複存在,在誘人的權力和平淡的生命麵前,也“聰明”地選擇了後者。雖然包含了無奈,但卻是十分明智。在中國古代,因為是不願意交出權力,或被逐漸削弱,或被迫造反失敗,最後遭受滅門之殃的事例,也是大有人在的。
● ###有利居高臨下
恰當把握“難得糊塗”的處事技巧,往往會產生一種境界、一種氣度、一種自信的姿態。有利於增強信念、總覽全局地看問題。正如民間所說“站得高,望得遠”,什麼都盡收眼底了,自然就看得仔細,便於兼顧,失誤也就減少了。居高臨下,原意為占據的地勢有利;作為成語使用時,往往就演變成一種身份、一種氣勢,成為顯示特權與聰明的階梯了。由“難得糊塗”而產生的居高臨下,嚴格地講,有時並不是真的具備高人一等的身份和才幹,而是對自己一種有意識的提高,通過這種提高去促進某件事情的成功。
比如:家長教育孩子,這個家長非常平凡,沒有什麼學問,不是社會名流,也沒有什麼一官半職的,在外邊辦事,總要仰起臉看人,甚至連說話都磕磕巴巴;可就是這樣一個家長,在教育起孩子來,卻會滔滔不絕,講出許多平時冥思苦想也不會有的大道理來。受教育的孩子也許很大了,是個高中生,甚至考上了大學,各方麵的知識都比家長強上許多,這個家長卻“不自量力”地要孩子這樣,要孩子那樣,有時還可能把孩子說得一無是處。其中原因,就是因為他(她)是家長,對孩子處於居高臨下的位置,不僅僅是想怎麼說就怎麼說,更重要的是可以產生激情,激活思維,真能講出個一二三的道理來,與平時的生活狀態有著天壤之別。再比如:某個單位的領導,是憑借了許多有利因素走上這個位置的,本人的水平並不見佳,也許連文件、報紙都讀不順溜,遇見了上級活活一個拍馬屁的主。可是在單位裏開會,一旦講起話來,麵對台下那麼多中、高級職稱的職工,卻毫不為難,而且還蠻有興致地誇誇其談,懶婆娘的裹腳布又臭又長的;即使講錯了詞語,自己渾然不覺,別人也不能糾正,還要讓人家作好記錄,散會後認真討論。這並沒有什麼特別的,隻是因為這個領導擁有了居高臨下的位置,由此產生出居高臨下的心態,把別人都看得低了,所以就自我感覺良好起來。通過上述司空見慣的實例,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人的自我感覺的良好,不一定是由真實水平產生的,其中包含了“難得糊塗”的因素。如果能恰當地把握好“難得糊塗”的處事技巧,就會起到“在戰略上蔑視敵人”的作用,像看待孩子和下級,自覺不自覺地提高自我品位,使之居高臨下起來,思維境界也就發生了變化,迸發出從未有過的創造力了。在這一方麵,應該說,《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是一位利用“難得糊塗”處事方法,居高臨下地顯露自己才能的專家。從以下三件事情,可略見一斑:一是他雖然學問很大,可是他的地位低下,充其量不過是個家有土地的讀書之士,被一向以愛才著稱的曹操罵為“諸葛村夫”,根本登不上談論政治與軍事的大雅之堂。但他卻把天下大事看個明明白白,把天下形勢分析個精精透透,在南陽草廬裏就策劃好了“三分天下”的大計。試想,他如果不對自己的身份“難得糊塗”,把自己抬高到居高臨下的位置,並且用自己所學,認認真真地分析時局,怎麼會有如此料事如神的研究成果呢?二是他在赤壁大戰,火燒曹船成功後,部署兵將攔截逃命的曹操,什麼趙子龍、張翼德、糜竺、糜芳、劉封、劉琦一一皆有派遣,唯獨不安排英勇無敵的關雲長,最後用激將法讓他去守華容道,並斷言說:“今日曹兵敗,必走華容道;若令足下去時,必然放他走。”倆人立下了曹操走不走華容道和到時候放不放曹操的軍令狀。讓關雲長到華容道設伏,連劉備都心裏明白:“吾弟義氣深重,若曹操果然投華容道去,隻恐端的放了。”而諸葛亮卻“難得糊塗”地說:“亮夜觀乾象,操賊未合身亡。留這人情,教雲長做了,亦是美事。”諸葛亮的這一番話,正是借用“難得糊塗”技巧說出來的。“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這是一般性的常識,用兵打仗更是如此;而麵對危害劉備生存最大的強敵曹操,現在兵敗如山倒了,有了生擒活捉他的機會,卻要在最後一個設伏地點坐失良機,派個會“放人”的關雲長去,僅以“天不滅曹”作為解釋,是遠遠不夠的。實質問題是:諸葛亮居高臨下地看事情,假如這個時候滅了曹操,北方就會一片混亂,沒有了集團統治勢力,盤踞江南的孫權就會乘機北上,擴大勢力範圍,劉備失去了遊刃於兩大勢力集團之間伺機發展的機會,就會像小股流寇一樣,被輕而易舉地殲滅;而隻要曹操逃回北方,孫權就會隻據守江東,兩大軍事集團對峙,誰也不敢輕舉妄動,劉備正可遊刃有餘地壯大自己的勢力,從而形成在草廬中所設計的“三分天下”的政治格局,幫助劉備完成興漢大業。所以他才在眾位將軍和劉備的麵前,裝一回“糊塗”,故意派與曹操有交情的關雲長去華容道,放了隻有27個殘兵敗將的曹操,回北方老巢去重整旗鼓;而對一向傲視他人、不聽調遣的關雲長,也可利用激將法立下軍令狀的機會,煞煞他的威風,並順水推舟地做個人情,讓他服了自己,可謂一舉兩得!三是在實施“武侯彈琴退仲達”的“空城計”時,劇本唱詞中就有“我站在城樓觀山景……”句,形象地刻畫出了無論是從膽識、智慧、知己知彼上都居高臨下的諸葛亮,他之所以敢使用玄之又玄的“空城計”,形勢所迫是其一,更重要的是他深知司馬懿的猜疑性格,利用虛虛實實的兵家之法,亂其方寸,使其不敢貿然前進。正應驗了“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的古訓。假如“空城計”對付的是司馬懿的兒子司馬昭,則就沒有什麼便宜可占了。
有計劃地改變處境,並居高臨下地掌握、保證這個計劃的實施,恰到好處地運用“難得糊塗”技巧,是實施過程中的精神支柱和謀略源泉。而改變客觀處境計劃的產生,也是由“難得糊塗”促成自我思想意識超越的結果。通過具體實例可以說明,如果沒有這種由“難得糊塗”為動力的自我思想意識的超越,也就不能居高臨下地掌握和保證具體計劃的付諸實施,也就不可能把先前的思想意識上升為氣魄和才幹。
● ###做到知己知彼
中國人做事講究套用兵法,就是不布陣打仗,也喜歡把兵法中的定式奉若神明,應用於平時的工作與交往之中。《孫子?謀攻》中有“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的話。其中的“殆”,就是危險或失敗的意思。知彼知己,按常規講,應該是明明白白的事情,與“難得糊塗”大相徑庭;實際上,要實現知彼知己,達到明明白白,在諸多方式方法當中,“難得糊塗”的處事技巧占據了相當重要比例,成為完成知彼知己並獲取勝利的有效載體。
比如在《左傳?僖公三十三年》裏有一段“弦高犒師”的記載,說:秦軍準備襲鄭,行至滑國,為鄭國商人弦高察覺。他馬上派人回國報告,並自己冒充鄭國派來的迎接、慰問秦軍的使者,把自己的12頭牛和4張牛皮以國家的名義贈給了秦軍。秦軍首領大驚,以為鄭國知道了他們的意圖,已經做好了防衛,便臨時決定收兵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秦軍要偷襲鄭國,並且已經出發到了滑國時,鄭國人還毫不知情,如果鄭國在這樣情況下遭到攻擊,是必敗無疑的。幸好有一個在滑國做買賣的鄭國商人有所察覺,把信息反饋給了本國。但這時的鄭國根本沒有做到知彼知己,即便是收到了商人弦高送來的信息,因為並不知道秦國的真實意圖,最大舉措也隻能做點臨時防範而已,失敗的可能還是很大的。故事裏的弦高是一個十分值得尊敬的愛國者,他在隻是察覺秦軍意圖尚不能完全肯定的情況下,不但積極把信息報告給本國君主,還利用“難得糊塗”的處事方法,把自己假扮成鄭國派來的使者,到秦國軍隊裏進行“慰問”,並把自己的財產冒充國君的禮物送給秦軍,表示兩國的友好交往。使秦軍將領在毫無心理準備的情況下,暴露出準備偷襲鄭國的心態(以為鄭國已經做好防備,而臨時決定收兵)。如此,商人弦高利用“難得糊塗”之法,完成了知彼知己的軍事要件,有效地維護了鄭國的安全。
在知彼知己的情況下,運用“難得糊塗”的處事技巧,可以增加你語言上的應變能力,特別是在談判或敵對的狀態下,最容易表現出應有的幽默和機智,切中對方要害,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戰勝對方)。例如在明朝末年,漢人中不少有誌男兒都起來抗擊清軍入侵,有一名少年抗清英雄叫夏完淳,被洪承疇捉了去,被升堂審訊。夏完淳裝作不清楚洪承疇的底細、不知道堂上的人是誰,故意去揭洪承疇原為明朝總督,投降清軍而又幫著清軍滅明的“傷疤”,當堂羞辱他一番。洪承疇在審訊時說:“你小孩子家,造什麼反?隻要你投降,一定前途無量!”夏完淳說:“人各有誌,我豈能跟你們一樣!我最仰慕我朝的洪承疇先生,要做他那樣的英雄!”洪承疇怔了一下,問:“你仰慕洪先生?”夏完淳說:“當然仰慕,當年洪先生在關外與清兵血戰於鬆山、杏山一帶,矢盡援絕,仍堅強不屈,最後英勇就義。消息傳來,舉國震動,先帝為之落淚。這樣的英雄難道不值得仰慕嗎?”一番話說得洪承疇麵紅耳赤,答不上話來。他左右的官員忙插話說:“你不要胡說,洪大人就在堂上!”夏完淳眼瞅著大堂上說:“你們才胡說呢!洪老先生早已為國捐軀,天下誰人不知!你們這些賊子還想冒充他、敗他的名聲——先生在天之靈也不會放過你們的!”一番別出心裁的挖苦嘲諷,起到了旁敲側擊且入木三分的效果,把洪承疇弄得無地自容,隻好慌亂地叫人把夏完淳押走,草草結束了審判。夏完淳這樣做,顯示了自己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表明了心誌,並且減少了審訊時耗精費神的許多麻煩,成為曆史上的一段美談。在行為操作上用“難得糊塗”的方法,去處理知彼知己的一些事情,就會創新思維,產生智慧,極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中國曆史上有一段“田忌賽馬”的故事,堪稱這方麵的經典。孫臏用假癡不癲之計逃離龐涓,從魏國回到了老家齊國,得到大將軍田忌的賞識,作為貴賓款待。田忌經常跟齊威王和齊國的貴族們一起賽馬。他們的馬都分為上、中、下三等,比賽的規矩是三局兩勝,都有很大的賭注。田忌每次與齊威王賽馬,都是輸,心裏很不服氣。孫臏留心觀察,發現雙方的馬足力相差並不大,於是就對田忌說:“下次,將軍盡管把賭注下大些,我有辦法讓您贏。”田忌十分相信孫臏,爽快地答應了。又比賽時,田忌放了千金賭注,要與齊威王賽馬。齊威王心裏很高興,認為自己馬廄裏養的都是寶馬良駒,一定會贏的。比賽馬上要開始時,孫臏這才告訴田忌說:“用將軍的下等馬去跟齊王的上等馬比賽,用上等馬對付他的中等馬,再用中等馬與他的下等馬較量。”如此,三局比賽結束,田忌隻輸一局而連贏兩局。齊王感到很納悶,便問田忌原因,田忌也就借機會把孫臏推薦給齊王。齊王見孫臏談吐不凡,當即拜他為軍師,讓他帶兵與魏國一爭高下。孫臏就是在知彼知己的情況下,運用“難得糊塗”的方法,用最次的馬與別人最好的馬比賽,結果是必輸無疑;但因為規則是三局兩勝,在第一局的“糊塗”之後,第二局和第三局卻占了優勢,取得了整個比賽的勝利。孫臏是學習用兵打仗的,以犧牲一小部分兵力,換取整個戰爭的勝利,這還是用兵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