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食養才是養生的大道
“民以食為天”是中國人常說的一句話。人類的生命活動需要不斷地從外界吸收補充營養物質,而食物便是營養物質的主要來源。從古至今,人類都離不開食物,如果人類失去了食物對人體能量的補充,那麼生命將無法得到延續。
《黃帝內經?髒氣法時論》中講到,五穀為養生,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這兒的“五穀”就是我們吃的稻米、小麥、玉米、小米和黃米,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五穀雜糧;“五果”是指我們日常生活中常吃的桃、李、栗、杏、棗,這些水果可以輔助性的為人體提供所需的營養;“五畜”就是我們食用的肉類,包括豬肉、羊肉、狗肉、雞肉,這些肉類對人體都有非常好的補益作用;“五菜”指的是各式各樣的蔬菜,它們對人體營養可以起到補充的作用。所以,五穀是養命的,五果是幫助你消化的,五畜是起到補益作用的,五菜是起到補充作用的。由此可見,食物在人的生命過程中占據著何等重要的位置。
祖國醫學認為,脾胃是人體的後天之本,經過飲食調理以保養脾胃才是養生延年之大道。隨著四季氣候的變化而調和食味,搭配營養,便可以防止疾病,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因此對於我們來說,食物就是最好的醫藥。在疾病的治療過程中,常以先食療、後藥餌為宜,此方法對老年人尤為重要,老年人因多有五髒衰弱,氣血耗損,加之脾胃運化功能減退,故先以飲食調治更易取得用藥物所難獲及的功效。
當然,食物作為我們維持生命活動的基礎,並不是簡簡單單的攝取就行了,怎樣合理的對食物進行搭配,通過什麼樣的方式來進食,餐後應該通過那些活動來幫助消化食物,這才是我們養生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讓食物發揮其最大的營養補充效果,才能達到我們養生的目的。
要做到科學飲食,在通常情況下我們要注意四個搭配,即粗細搭配、葷素搭配、生熟搭配、幹稀搭配。
粗細搭配是指在日常膳食中,我們要將傳統的穀類物質和一些粗雜糧搭配起來食用。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喜歡進食一些經過細加工的穀類,如精米,精麵粉等,這些食物雖然口感細膩,但是由於在加工過程中很多營養物質都被流失掉,長期食用便會造成營養缺乏。一些粗雜糧如玉米、蕎麥、小米、薯類、豆類,雖然口感比不上細糧,但它們所含的營養物質全麵,特別是人體所需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大部分都要靠這些食物來補充。因此在食用細糧的同時經常搭配些粗糧,我們對食物營養的攝取才會均衡,身體的健康才能得到保證。
植物類食物和肉類食物搭配在膳食結構中也很重要。人的身體需要多種營養,而在天然食物中,除了母乳,沒有任何一種物品可以滿足人體所需的全部營養。不少人對食物營養存在片麵的認識。有人認為多吃魚、肉等葷菜就是營養好,不重視吃素菜及豆類;有人認為牛奶、雞蛋才是最好的營養品,看不起普通飯萊;有的人則認為素食和粗食才是人類健康長壽的保證,而對一些肉類、蛋類視若洪水猛獸,認為動物蛋白質會提高膽固醇,易得高血壓、冠心病。實際上,每一種食物都有它存在的意義,素食固然重要,但人體生長發育所需的一些優質蛋白和脂肪酸也要靠肉類食品來提供,因此葷素搭配才是科學的飲食養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