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1 / 1)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

在《紅樓夢》第三十七回“秋爽齋偶結海棠社,衡蕪苑夜擬菊花題”中,'探春寫了一封花箋給二哥寶玉。這封信寫得十分漂亮,帶些驕儷味,又顯然是出於閨閣之手的。箋雲:“前夕新霧,月色如洗,因惜清景難逢,詛忍就臥,時漏已三轉,猶徘徊於桐檻之下。未防風露所欺,致獲采薪之患。昨蒙親勞撫囑,複又數遣侍兒問切,兼以鮮荔並真卿墨跡見賜,何病癖惠愛之深哉!”這些鮮荔枝是怎樣送去的呢?同回中作者又用如花之筆巧做點染。他沒有正麵寫,卻借襲人查點一件纏絲白瑪瑙碟子引起,由晴雯口中笑著說明了當時情況:“給三姑娘送荔枝去的,還沒送來呢……他說這個碟子配上鮮荔枝才好看。我送去,三姑娘見了也說好看,叫連碟子放著,就沒帶來。”

在這裏,曹雪芹並沒有用什麼紅、紫字眼來形容,也不曾細寫荔枝的香味和送荔枝的細節,但確是生香活色之筆,那個碟子和鮮荔枝配在一起,真是好漂亮,難怪探春為之激動。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數次提到“荔枝”,可見他對荔枝感情之深,也說明了曹雪芹何以能用如此精麗的筆墨將“送荔枝”的細節點染了出來。賈元春製作了一個燈迷,引起了大觀園的猜迷熱。賈母的迷麵是:“猴子身輕站樹梢——打一果名”,賈政已知是荔枝,便故意亂猜別的,罰了許多東西;然後方猜著,也得了賈母的東西。

荔枝,又名離支、丹荔,產於我國廣東、廣西、福建、四川等地。荔枝為我國特有的珍貴水果,自古以來,荔枝就被視為滋補佳品,《長恨歌》中“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詩句,使荔枝身價備增。中醫認為,荔枝性味甘、酸、溫,人心、脾、肝經,有補脾止泄、養肝益血、理氣止痛、補心安神之功,適用於脾虛久瀉、婦女血慮崩漏。胃寒腹痛、氣滯呢逆不止及心悸、怔忡、失眠、多夢等症。

盡管荔枝有如此美味及令人稱奇的滋補治療作用,但其入藥在臨床應用遠不及荔枝核普遍。荔枝核為散寒祛濕上品,肝經血分良藥,能行血中之氣,溫散經絡之寒,治療因風寒所致的廟疾,皋丸疼痛、墜脹,胃寒疼痛等。另外,荔枝殼還可治療婦女血崩及小兒痘瘡。中醫認為,荔枝甘溫,熱性很大,曆代醫家有“血熱宜桂圓,血寒宜荔枝”的說法,可見血寒的人可以吃,血熱的人不宜吃。若正在長青春痘、生瘡、傷風感冒或有急性炎症反應時,不適宜吃荔枝,以免加重病情。

現實生活中常見有人吃荔枝後出現流鼻血的現象,就是因為荔枝性溫、易助火生熱的緣故。同時,食荔枝還可能得“荔枝病”。荔枝病實際上是低血糖引起的一種急性疾病,輕則惡心、易饑餓、出冷汗、四肢無力,重則頭暈、心慌、麵色蒼白,甚至產生呼吸不規則、脈搏細弱、抽搐、突然昏迷等表現。一旦出現荔枝病後,輕者可口服糖水,或用荔枝殼煎湯送服,一般都可緩解。重者應立即靜脈滴注葡萄糖溶液或送醫院治療。因此,荔枝味美莫貪食,更不可讓兒童貪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