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酒傳說流千古,個中滋味人間嚐
關於酒的來曆,從《進化論》來講,由於人類的祖先是猿猴,所以這酒也應該是由類人猿所造了。古猿猴群居深山老林,遇到熟透墜落的果子便食,然後將剩餘的存放在石窪中。於是,野果自然發酵,產生酒味。猿猴偶爾一嚐,覺得味道極美,便集體采摘,貯藏野果,醞釀成酒。有史以來許多古籍中也有猿猴造酒的記載,其中最為形象生動的恐怕要數清朝《蝶階外史》中所描述的“猴兒酒”:永平與邊城近地多山,山多猴。一旦,群猴移家,百十為隊,攜持保抱遍山穀,山下居民聚觀甚眾,有稚子拍手呼,猴謂人將圖已,並狂竄去,遺土盎甚多。範土而成,大可受鬥許,小變數升,渾合如鑄,居民拾而鑿焉,清汁滿中,深紅淺碧不一色,酸甘澀不一味,並芳洌,蓋猴雜采山果釀成,大風雪不能出,乃開飲之,亦旨,蓄禦冬之意也,故名猴兒酒。
當然,從民間傳說來看,這造酒之功還應該歸於儀狄與杜康兩人。關於儀狄造酒的說法,據漢代劉向所著《戰國策?魏策》上記載:“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曰:‘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漢許慎在《說文解字?酒字條》中,也有同樣的說法。在《太平禦覽》也曾記載:“儀狄始作酒醪,變五味。”另外一種說法是“儀狄作酒醪,杜康作秫酒”。
對於儀狄造酒,相傳大禹因為治水有功而得到了皇位,但是也因為國事操煩,而十分勞累,龐大的壓力,使得他吃不下飯也睡不著覺,而逐漸瘦弱,禹的女兒眼看著父王每天繁忙國事,感到十分心疼,於是便請服侍禹膳食的儀狄來想想辦法。
有一天,儀狄到深山裏打獵,希望獵得山珍美味,為大禹做美味的料理,意外的卻發現了一隻猴子在吃一潭發酵的汁液,原來這是桃子所流出來的汁液。猴子喝了之後,便醉倒了,而且臉上還露出十分滿足的樣子,於是讓好奇的儀狄也想親自品嚐看看。一嚐之下,他感到全身熱乎乎的、很舒服,整個人筋骨都活絡了起來,他喝了大為驚奇,儀狄高興的想:原來這種汁液可以讓人忘卻煩惱,而且讓人睡的十分舒服,簡直是神仙之水。
於是儀狄將此汁液帶回去給大禹飲用,大禹也被這香甜濃純的味道所深深吸引,因而胃口大開,頓時覺得精神百倍,體力也逐漸恢複了。大禹的病好了之後,又帶領大家打敗了共工,在慶功宴上大禹吩咐儀狄將所造的酒拿出來款待大家。大家都覺得真是人間美味,於是愈喝愈多、雖然暈頭暈腦的,大家卻都喝的不亦樂乎、簡直就像在騰雲駕霧般一樣舒服呢!大禹也高興得封儀狄為“造酒官”,命令他以後專門為朝廷造酒,並且同意了帝女與儀狄的婚事。
但是到隔天早朝時,所有的大臣都在前廳等候大禹,從天色未亮一直等到日正當中,大臣們個個汗流浹背,卻不見大禹的蹤影。原來大禹因為喝了酒正在呼呼大睡呢!等到大禹來到時,他很不好意思的對大家說:“酒雖然治好了我的病,卻使我荒廢了朝政,我以後再也不喝酒了。”從此大禹決定不再飲酒。而儀狄開了一間酒坊,還被封為“酒神”,他的造酒技術流傳至人間,變成人人皆知。於是酒變成了人們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飲料。
對於杜康造酒,傳說杜康原是黃帝手下的一位大臣。黃帝建立部落聯盟後,經過神農氏嚐百草,辨五穀,開始耕地種糧食。黃帝命杜康管理生產糧食,由於土地肥沃,風調雨順,連年豐收,糧食越打越多。杜康把豐收的糧食堆在山洞裏,時間一長,因山洞裏潮濕,糧食全黴壞了。
有一天,杜康在森林裏發現了一片開闊地,周圍有幾棵大樹枯死了,隻剩下粗大樹幹。他想,如果把糧食裝在樹洞時,也許就不會黴壞了。於是,他把樹林裏凡是枯死的大樹,都進行了掏空處理。不幾天,就把打下的糧食全部裝進樹洞裏了。
誰知兩年以後,裝在樹洞裏的糧食,經過風吹、日曬、雨淋,慢慢地發酵了。杜康聞了一下,滲出來的水特別清香,自己不由得也嚐了一口。味道雖然有些辛辣,但卻特別醇美。他把這件事情告訴了黃帝了。黃帝仔細品嚐了他帶來的味道濃香的水,沒有責備杜康,命他繼續觀察,仔細琢磨其中的道理。又命倉頡給這種香味很濃的水取個名字。倉頡隨口道:“此水味香而醇,飲而得神。”說完便造了一個“酒”字。從這以後,我國遠古時候的釀酒事業開始出現了。後世人為了紀念杜康,便將他尊為釀酒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