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食利尿除煩熱,性溫味香普洱茶(1 / 1)

消食利尿除煩熱,性溫味香普洱茶

普洱茶產於雲南西雙版納等地,因自古以來即在普洱集散,因而得名。在《紅樓夢》第六+三回“壽怡紅群芳開夜宴,死金丹獨豔理親喪”中,寶玉過生日,襲人晴雯她們想晚上給寶玉祝壽,林之孝家的來查夜,見寶玉還沒睡覺,就讓他早點兒睡。寶玉忙笑道:“媽媽說的是,我每日都睡得早,媽媽每日進來可都是我不知道的,已經睡了。今兒因吃了麵怕停住食,所以多玩一會子。”林之孝家的又向襲人等笑說:“該沏些個普洱茶吃。”襲人晴雯二人忙笑說:“沏了一盅子女兒茶,已經吃過兩碗了。大娘也嚐一碗,都是現成的。”說著,晴雯便倒了一碗來。在這兒寶玉撒謊說吃了麵食,怕睡早了不消化,而林之孝家的說該喝些普洱茶,由此可見,這普洱茶有消食的作用。

普洱茶性味苦、甘,涼,入心、肺、胃經,有清熱除煩,清利頭目,消食化積,通利小便之功,適用於熱病煩渴,風熱頭痛,食積不消,小便淋澀等。據《太草綱目拾遺》中記載:“普洱茶性溫味香,味苦性刻,解油膩牛羊毒,虛人禁用。苦澀逐痰下氣,刮腸通泄。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綠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

相傳在三國年間,武侯諸葛亮帶兵出征孟獲,途經西雙版納猛海南糯山,士兵因水土不服而生眼病,在山壑間東撞西碰。諸葛亮將手杖插入石頭寨的地裏,這時奇跡出現了:諸葛亮的手杖生根發芽長葉,成了蔥綠的茶樹,士兵摘葉煮水,飲之病愈,原來此茶竟有明目之功!自此,南糯山上便有了茶樹,所製茶葉便是普洱茶。

另有傳說是這普洱茶普洱茶生於深山,而且茶樹高大,山地地勢險要,極難采摘。一天,一群采茶人結夥攀岩到茶山采茶,巧遇猴群騷擾,行進受阻。無奈之下這些菜茶人以石塊扔猴群,猴群四散,立即似飛爬上茶樹。采茶人見狀繼續用石塊擊打猴群,這下可把群猴激怒了,於是這群猴便用茶葉團來還擊采茶人。隻見猴子將茶葉采下放入口中潤濕,掌壓成團,隨即扔下擊打采茶人。菜茶人拾起茶團一看,這茶團緊密,茶香宜人,采茶人欣喜萬分,繼續來往還擊,直至天黑,菜茶人收集到大量茶團。眾夥下山返鄉,個個如獲至寶。茶團久放不見腐爛、黴變,一傳十十傳百,遠近茶鄉耳聞目睹,成為佳話。

不管這普洱茶是怎麼出現的,其養生價值卻是我們不容忽視的。除了直接飲用外,普洱茶還有其他的食療方法,煮菜、熬粥,俱可養生。

用普洱茶5克,鵪鶉1隻,老鴨l隻,生薑、調味品適量。將普洱茶用沸水衝泡數次取汁。鵪鶉、老鴨去毛雜,洗淨,與茶汁、生薑同放煲內,先用武火煲沸,然後改為文火煲熟,最後調入適量食鹽、味精等。此湯名為鵪鶉茶鴨湯,可清熱養陰,適用於糖尿病、肺結核等病症。

取麥芽30克,雞內金10克,粳米50克,普洱茶葉5克。將麥芽、雞內金、普洱茶葉水煎去渣取汁,加大米煮粥服食,每日2次。此粥可健胃消食,適用於傷食泄瀉等病症。

還有一藥膳名為普洱茶排:取豬排骨500克,普洱茶葉10克,以及調味品適量。將排骨清洗幹淨,切成小塊,放入滾水中略煮,然後撈出待用;大蔥切成2厘米的小段;薑切片;大蒜去皮,用刀拍散。排骨放入鍋中,加入普洱茶葉、蠔油、大蔥、薑片、大蒜和開水適量,用文火將豬排燉熟,最後用食鹽、味精調味即成。此藥膳可開胃消食,適用於脾胃虧虛,納差食少,脆腹脹滿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