驢皮浸泡熬阿膠,補血止血之要藥(1 / 1)

驢皮浸泡熬阿膠,補血止血之要藥

阿膠與人參,鹿茸並稱中藥“三寶”,因產老東阿縣而得名。我國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將其列列為“上品”,《本草綱目》稱之為“聖藥”,為中華民族醫藥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在《紅樓夢》第十回“金寡婦貪利權受辱,張太醫論病細窮源”中,賈蓉媳婦秦可卿病重,迭經治療,效果不顯,後經馮紫英介紹張大醫,診脈片刻工夫就將秦可卿的病症揣摩得八九不離十。爾後,張太醫提筆開了一藥方,乃是益氣養榮補脾和肝湯,處方為人參、白術、雲菩、熟地、歸身、白芍、川芍、黃芪、香附米、醋柴胡、淮山藥、真阿膠、延胡索、炙甘草。最後,引用建蓮子七粒去心,大棗二枚。

此方中阿膠為養血、止血要藥。阿膠色澤棕黑光亮半透明,質堅而脆無腥氣,為驢的皮,經煎熬,濃縮製成的膠塊。主產於山東、浙江、江蘇等地。製作阿膠,宰殺毛驢後,收取驢皮。將驢皮置清水中浸泡2至3天,浸軟後取出去淨毛及汙垢,切成小塊,洗淨,放入沸水中煮15分鍾,至皮卷成筒狀時取出,放入另一有蓋鍋中,加五倍量的清水,煎熬約3晝夜,待液汁稠厚時取出,加水再煮,如此反複5到6次,直至驢皮溶化而成膠質溶液為止。將所得液汁用細銅篩過濾,濾液中加入少量白礬粉攪攔,靜置數小時,待雜質沉澱後,取上青液,加熱濃縮。在出膠前2小時加入矯臭、矯味劑、黃酒、冰糖。見鍋麵起大泡時,改用文火繼續煎熬,至濃度達到用鏟挑起少許,斷續成片落下時,再加香油,然後立即停火出膠。將膠傾入不鏽金屬膠盤,待膠凝固後,取出切塊反複晾幹即成。

關於阿膠的來曆,傳說在很久以前,流傳著一種無法醫治的疾病,人若患上它便吐血而死。在山東阿邑縣有個心地善良的姑娘,名叫阿嬌。他獨自一人去東嶽泰山祭祀藥王,尋求治好這病的藥草。路上,一位老人告訴她:“要治好這病,非用食獅耳山之草,飲狼溪河的水生長的小黑驢的皮不可。”阿嬌一聽,心中大驚,家鄉就有這麼一頭驢,它穿山越河如平地,連山上猛虎惡狼都懼它三分。阿嬌哪裏知道,這頭小黑驢就是上天受貶的一條烏龍,所以神通廣大。老人交給阿嬌一把寶劍,不教會她劍術讓她對付黑驢。阿嬌回到家鄉後,用老人所傳授的劍術殺死了黑驢,並按照老人的吩咐,和鄉親們一起把驢皮剝下來,熬成了黃澄澄、亮晶晶、香噴噴的藥膠。病人服下這藥,病很快就好了。大夥去感激阿嬌姑娘,她卻不見了。有人說,那老人一定是藥王菩薩下凡,他帶阿嬌到仙山當藥童去了。從此,人們為了紀念阿嬌姑娘,便把這種由黑驢皮熬製成的藥膠稱為“阿膠”。

這當然隻是個美好的傳說,熬製阿膠與驢皮的顏色並無關係。阿膠性味甘平,補血止血功效卓著,且能滋陰潤燥,臨床上常用來治療血虛所引起的眩暈、心悸、萎黃以及多種出血證,如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婦女崩漏下血、妊娠出血等,尤其對出血兼見血虛、陰虛者最為適宜。相傳慈禧懷孕時曾胎漏出血,時作時止,雖遍請名醫診治,但都毫無療效。眼見她的病情越來越重,惟恐胎兒難保。這可急壞了一直沒有子嗣的鹹豐皇帝。正在此時,山東東阿人戶部侍郎陳宗媯奏告鹹豐,建議慈禧服用東阿阿膠。慈禧聽從他的意見,服下阿膠,果然血止病愈,後又足月順產一個男嬰。這個男孩就是後來的同治皇帝。

有些人服用了阿膠後出現口舌生瘡,甚至出鼻血的狀況,這是因為人們在加工阿膠時,加入過多的黃酒、龍眼肉、胡桃肉、紅棗等熱性滋補品,服了這些加工過的阿膠出現“上火”的症狀。因此對於陰虛火旺甚者來說,服用阿膠時最好用玄參50克至100克濃煎50毫升至100毫升湯液,加入配製好的阿膠中,可去除熱性反應。另外,阿膠性較膩,如胃納不佳,濕困中焦、脾胃運化功能差者,應先用開胃健脾方進行調理,可選用陳皮、半夏、川樸、枳殼、神曲、山楂等藥,煎湯服用,使脾胃健運,方可服用阿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