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料養生起源早,賞心悅目又防病
在《紅樓夢》第五十一回“薛小妹新編懷古詩,胡庸醫亂用虎狼藥”中,晴雯因受涼患了感冒,賈寶玉給她請了醫生,開了藥物,“命把煎藥的銀吊子找了出來,就命在火盆上煎”。晴雯不同意,說:“正經給他們茶房裏煎去罷咧!弄的這屋裏藥氣如何使得?”寶玉道:“藥氣比一切的花香還香呢!神仙采藥燒藥,再者高人逸士采藥治藥,最妙的是一件東西!這屋裏我正想各色都齊了,就隻少藥香,如今恰全了。”寶玉的這段話看似是對晴雯的精神安慰,讓晴雯能夠安心服藥早日康複。實際上寶玉所說的“藥香”,也是治病的手段之一。
幾乎所有的中草藥都有一定的氣味,在室內煎藥,必然放出濃烈的藥香,即使是不煎,許多中藥也能散發出香氣。這些能夠散發出香氣的中藥又常常被人們當做香料來使用,用其散發的香味來治病療傷。
用香料治病在我國可算是曆史悠久。據史書記載,遠在神農、伏羲時代就用香料治病了。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對香味和香料植物給予人的心理作用已有了深刻的認識,時人還把香料作“佩幃”,以植物的“香”或“臭”喻人和事物。我國第一部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中就記載有許多香料藥物。以後曆代本草對香料藥物闡述得更為詳細。如“香附,氣香味辛,能治霍亂吐瀉”;“蘇合香,甘溫走竄,通竅開鬱,辟一切不正之氣”。這些醫典將香料藥的性味、歸經、功用和主治哪些疾病等,都作了詳細的記載。
屈原在《離騷》一詩中涉及芳香療法與芳香養生的就有五十一句之多,如“扈江離與辟燕兮,紉秋蘭以為佩”,“昔三後之純粹兮,因眾芳之所在”,“雜申椒與菌桂兮,豈維紉夫蕙芷”,“餘既茲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畦留夷與揭東兮,雜度蘅與方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戶服艾以盈要兮,謂幽蘭其不可佩”,“蘇糞壤以充幃兮,謂申椒其不芳”,“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餘既以蘭為可侍兮,羌無實而容長”,“委劂美以從俗兮,苟得列乎眾芳”,“椒專佞以慢稻兮,木殺 又欲充夫佩幃”,“既幹進而務入兮,又何芳之能祗”,“芳菲菲而難虧兮,芬至今猶未沫”等佳句。為了紀念屈原,我國民間許多人在端午節這一天焚燒或薰燃艾、蒿、菖蒲等香料植物來驅疫避穢,殺滅越冬後的各種害蟲以減少夏季的疾病,飲服各種香草熬煮的“草藥湯”和“藥酒”以“發散”體內積存的“毒素”。
司馬遷所撰的《史記?禮書》中有“稻粱五味所以養口也。椒蘭、芬芷所以養鼻也。”說明漢代人們已講究“鼻子的享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文物中發現了一件竹製的薰籠。《漢武內傳》描述朝廷“七月七日設座殿上,以紫羅薦地,燔百和之香”。當時薰香用具名目繁多,有香爐、薰爐、香匙、香盤、薰籠、鬥香等。漢代還有一種奇妙的賞香形式:把沉水香、檀香等浸泡在燈油裏,點燈時就會有陣陣芳香飄散出來,稱為“香燈”。
除了中藥的香味能夠治病之外,花香對於人體的健康也有一定的幫助。今天,不少國家都利用花香治病。一般醫院都栽有鮮花,療養院則更是樹木蔥籠,花卉繁多,散發著陣陣芳香,這樣的環境非常有利於健康的恢複。甚至有專門用花香治病的醫院。據報道,國外有一個別具一格的療養院,室內室外到處種植著花卉芳草,花朵萬紫千紅,清香宜人,芳草生長茂盛,青綠可愛,像一座漂亮的花園。在這裏療養的病人,一不吃藥,二不打針,而是舒適地坐在安樂椅裏,聽著悠揚的音樂,聞著芬芳的花香,悠閑自得地生活著。不少病人經過這樣的療養,就逐漸戰勝子慢性疾病,恢複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