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有的人是因自律性高而自覺遵守規則,也有的人是因畏於懲罰規則的震懾,而不敢去違反規則。而對於那些自律性不高且不畏懼懲罰規則的震懾力的人來說,就必須有相應的監督機製,讓他們認識到,“莫伸手,伸手必被捉”不是什麼威嚇性的話語,而是切切實實的事情。所以說,不僅要有規則與違反規則之後的懲罰規則,還要有發現違反規則者的監督機製。
如果說懲罰規則是一種事後控製,那麼監督規則就是一種事前控製。懲罰規則是懲“患”,而監督機製則是防患於未然。
戰國時期,楚國著名隱士鶡冠子所作的《鶡冠子·世賢》中,記載了魏文侯與神醫扁鵲的一段對話:
(魏文侯問扁鵲)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為醫?”
扁鵲曰:“長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鵲最為下。”
魏文侯曰:“可得聞邪?”
扁鵲曰:“長兄於病,視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於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於閭;若扁鵲者,镵血脈,投毒藥,副肌膚,閑而名出,聞於諸侯。”
魏文侯曰:“善!”
這段記載講的是,魏文侯問扁鵲:“你們家兄弟三人,誰的醫術最好呢?”扁鵲回答說:“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魏文侯就很奇怪了:“那麼,為什麼是你最出名呢?”扁鵲回答說:“我大哥治病,是治病於病情發作之前,由於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鏟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氣無法傳出去,隻有我們家的人才知道。我二哥治病,是治病於病情初起之時,一般人以為他隻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他隻在我們本鄉裏有名氣。而我扁鵲治病,是治病於病情嚴重之時。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經脈上穿針管來放血、在皮膚上敷藥等大手術,所以以為我的醫術高明,因此而名聞於各諸侯國。”
正所謂“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扁鵲的大哥就是實現了事前控製,扁鵲的二哥實現了事中控製,而扁鵲則是事後控製。治病是如此,管理企業也應如此。當一個人因過錯而給企業造成了損失後,再怎麼懲罰這個人也不能挽回已經造成的損失,而事前控製卻能夠把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以求防患於未然,這也就是建立監督機製的意義之所在。
所以,企業在某些方麵應該建立自己的監督機製,實現對員工的有效約束。但是,企業所建立的監督機製必須是保證是有效的,否則,就會出現監督機製形同虛設的局麵。
有這樣一則管理寓言:
在一片廣闊的大草原上,草原之王獅子委派狼去管理羊群,並成立了由狐狸、老虎、金錢豹組成的監督委員會,來監督狼的行為。
狼上任一段時間之後,獅子突然想起,應該去考察一下狼的政績。
狼見獅子來考察,對獅子一番恭迎之後,委屈地對獅子說:“由於我管理太嚴,羊們肯定會對我有意見。您可要給我主持公道啊!”
獅子說:“你放心,我會秉著實事求是、公平公正的原則對待你和羊們的。”
於是,獅子傳令把監督委員會的監督委員狐狸、老虎、金錢豹詔來了解情況。
金錢豹煞有介事地對獅子說:“大王,我可以拍著胸脯說,狼絕對是一名優秀的羊群管理員。狼把一群羊管得服服帖帖的,沒有一隻羊敢搗蛋。”金錢豹昨天剛剛收下狼送來的一隻母羊和三隻小羊羔,對狼的評價自然十分“公道”。
老虎對獅子說道:“與牧羊狗相比,狼可有魄力多了,表現也比牧羊狗好得多。”狼上任伊始,就給老虎送去了五隻羊,老虎自然也會“實事求是”地評價狼。
狡猾的狐狸說起話來有文采多了:“古語有雲,‘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行高於人,人必非之’,狼立羊群,怎能會沒有閑言碎語呢?據我所知,羊們對狼是有偏見的。明智的大王,您可千萬不要相信羊們所說的話啊!”狐狸每天與狼分享羊肉,對狼的評價自然就會更高。
獅子見狼的管理得到了如此高的評價,沒過多久,獅子就提拔狼去管理一個規模更大的羊群。
獅子也設立了監督機製,但為什麼沒有收到預期的監督效果呢?問題就出在監督委員會的成員上。狐狸、老虎、金錢豹都想吃肥肥的羊肉,狼抓住了他們這一弱點,對其行賄自然會成功。監督委員如果由既不容易被狼利誘,又不容易被狼所威逼的動物,如大雁、百靈鳥、貓頭鷹等組成,監督效果就會好得多。
美國肯德基公司對其分布在全球各地的連鎖店,實施不定期的暗訪抽查製度,就起到了很好的監督效果。
肯德基公司總部專門雇傭了一批人,讓這些人佯裝成顧客進入店內進行檢查評估,這種神秘的暗訪抽查製度是不定期的,具有很大的隨機性。對某些連鎖店可能半年也不會查一次,而對某些連鎖店則可能連續幾天都在暗查。也正是有了這種不定期的暗訪抽查製度,才使得肯德基公司在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一萬家連鎖店的員工,對工作不敢有絲毫的懈怠,每時每刻都積極地投入工作。
所以,企業不要再抱怨員工的自律性多麼得差,也不要再奇怪為什麼自己的懲罰製度對某些員工沒有作用,最重要的是建立起有效的監督機製。當企業擁有了有效的監督機製,就好比是在企業上空有了一雙天眼,在天眼的盯視下,員工就不敢再有所懈怠。
勿將監督變監視
有效合理的監督機製可以督促起員工的積極性,對員工的某些不良行為可以起到有效的製約作用,所以,企業應該建立起監督機製。然而,有些企業卻將對員工的監督變成了對員工的監視,以種種理由為借口,在員工的工作間裏裝上攝像頭、監聽器等監控設備,從而引起了員工的強烈反感和不滿。
想清楚地知道下屬每時每刻都在幹些什麼,這是每個領導者都具有的窺探心理,為了滿足這種心理,領導開始了對員工的監視。說到監視下屬,古代帝王對大臣們的監視,可以說幾乎已經達到了“出神入化、如影隨形”的地步。
在古代帝王對大臣進行監視的這方麵工作上,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可以說非常具有開創性。朱元璋將對大臣行為的監視上升為一種製度,並由特定的機構來充當皇帝的“千裏眼、順風耳”,這種特定的機構就是中國最早的特務機構——錦衣衛。
錦衣衛的主要工作就是監視諸位大臣,若諸位大臣有什麼風吹草動,都要及時反饋給朱元璋。錦衣衛的監視工作做的還真是細之又細,以至於哪位大臣今天與誰一起喝酒,喝的什麼酒,或者哪位大臣今天與夫人吵架了,朱元璋也都能夠知道。
朱元璋不僅要知道這些事情,還時不時的拿他所窺探到的事情來盤問大臣。朱元璋這樣做無非是想讓大臣知道,你們的一舉一動都在我的掌控之中,所以,不要企圖有什麼不軌的行為,否則,後果是什麼,你們自己應該很清楚。
關於朱元璋監視大臣這方麵,有這樣一個小故事:
明朝洪武年間的某一年,朱元璋調一個叫錢宰的文人,入朝編撰一部《孟子節文》。有一天,在回家的路上,錢宰隨口吟了一首詩:“四鼓咚咚起著夜,午門朝見尚嫌遲。何時得遂田園樂,睡到人間飯熟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