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透析“浙江人經濟” 第二節 浙江何去何從(1 / 3)

第十一章 透析“浙江人經濟” 第二節 浙江何去何從

一、鄉鎮企業終結了麼?

2002年3月14日上午,江澤民主席參加了九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浙江代表團的全體會議。浙江萬向集團董事局主席魯冠球就鄉鎮企業的曆史使命及目前狀況,向江主席作了彙報。

魯冠球說,當前,社會上對鄉鎮企業的認識出現了反複,認為鄉鎮企業的曆史使命已經完成。但我覺得鄉鎮企業還任重道遠。當前農業結構調整要注入的資金、調整後富餘勞力的消化、農民減負及農村小城鎮建設等,都離不開鄉鎮企業。為此,我們希望全黨、全社會進一步統一和提高對鄉鎮企業的認識,抓緊出台《鄉鎮企業法》的實施細則,製定切合鄉鎮企業實際的相關製度,使鄉鎮企業健康發展,真正成為促進農村現代化建設的生力軍。

魯冠球說,希望全社會都能像朱總理在這次政府工作報告中所講的那樣,積極引導支持鄉鎮企業的健康發展,尤其要正視鄉鎮企業的社會功能及其貢獻,不再出現新的認識誤區和無謂反複。魯冠球呼籲人大常委會應抓緊對《鄉鎮企業法》的執法檢查,國務院應盡快出台實施細則,統一全社會的認識。國家要切合鄉鎮企業與“三農”關係的實際製定對鄉鎮企業的政策,不要將城市或國有企業的某些做法強加在鄉鎮企業身上。

作為鄉鎮企業的一員,魯冠球說,鄉鎮企業的形成與發展,是中國農民為改變自身命運的偉大創造,是改革開放的重大成果,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特色”。本次人大會議上,朱總理又把鄉鎮企業工作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這都充分說明鄉鎮企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與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但疑慮還是產生了。魯冠球說,近年來,鄉鎮企業處於結構調整、體製創新和素質提高的關鍵時期,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本應按照朱鎔基總理在本次政府工作報告中所指出的那樣,“積極引導和支持鄉鎮企業按照市場需求調整結構,提高管理水平和技術水平”。但是,目前有些地方確實出現了宣傳輿論淡化、政府扶持弱化、企業負擔強化、管理服務退化、投資環境惡化的現象。這裏的主要原因是有些同誌對鄉鎮企業的認識出現反複。隨著鄉鎮企業的改製、轉製和產權投資主體的多元化,一些人認為鄉鎮企業服務於“三農”的任務已經完成,可以一並稱作中小企業或民營企業了,致使鄉鎮企業的聲音有湮滅在一般企業聲音中的趨勢。在一些黨政領導幹部眼中,鄉鎮企業已經變成一般企業,於是出現“不想管”、“不敢管”、“不會管”的“三不管”和“走著瞧”。由於這種不全麵、不深入、不一致、不一貫的認識,搞得如今鄉鎮企業的管理機構也是五花八門,七零八落,有掛靠在農業廳、農委的,有依附於計委、經貿委的,也有徒具虛名或幹脆撤銷的……

凡此種種,歸結到一點,就是鄉鎮企業的使命是不是真的完成了,不需要了?魯冠球說,我的回答是否定的,隨著新世紀的到來,鄉鎮企業現階段的曆史使命不是終結,而是剛剛開始。中國大多數的農民還不富裕,還有4000多萬農民生活在貧困線下,全國要想實現現代化,把農民甩在一邊是不可能的。農業和農村不實現現代化,整個現代化就是“瘸腿”走路了。談到農村現代化,假如沒有鄉鎮企業,錢從哪裏來,人往哪裏去?現階段,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誰來注資推動?結構調整後的富餘勞動力,誰來消化?農民減負之後的“負”,誰來承擔?農村小城鎮建設,誰來作為主體?事實上,不僅“三農”問題的解決要靠鄉鎮企業,“三化”?穴農村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雪進程的推動也要靠鄉鎮企業。城市希望農村富餘勞動力能留在村子和小城鎮裏,若不依靠鄉鎮企業容納,是萬萬辦不到的。

從魯冠球的以上陳述中,我們不難看出浙江經濟尋求進一步發展,對於對我國經濟發展有過巨大貢獻的鄉鎮企業,在新一輪發展中不是遺棄,而是也必須是尋求其內部的升級式發展,這是走穩走好的關鍵。

二、推動產業升級

產業結構高級化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要求。隨著經濟發展進入工業化中期,浙江經濟已處於以經濟結構提升和經濟質量提高為主的增長階段。產業結構正處在高變動和大調整之中。浙江作為沿海開放省份,業已趨向開放型經濟。1999年,外貿依存度和外資依存度分別達到28.3%和15.3%。隨著我國加大WTO,經濟開放程度將不斷加深。在這種背景下,利用外貿外資來加快產業結構升級應是重要的戰略選擇。

(一)利用外貿外資推動產業升級的道理

對外貿易、外商直接投資不僅能使一國或一地區獲取靜態經濟利益,更重要的是,它們還能推動產業轉換、結構升級,造就動態利益。外資流入對東道國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影響,主要通過三個層次:第一是技術轉讓和擴散;第二是產業的前後向關聯作用;第三是示範與競爭效應。作為產業結構優化的決定性因素,外資的技術轉讓和擴散是其產業帶動效應的核心,存在著外資流入口與技術溢出鬥產業升級的運行機製。外商直接投資是帶動國際技術轉移的主要渠道,跨國公司在其中起著重要作用,跨國公司引起的技術擴散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母公司把技術和創新活動引入東道國子公司,盡管是在母公司的控製和監管下進行的,但將為東道國總體技術水平的提升帶來益處,尤其是通過其研究開發機構和子公司雇員培訓,為東道國培育了大批人才及創新能力;二是以簽訂許可證協議、管理合同和合作生產合同等形式的轉讓,有利於東道國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和產業結構的升級。

外商直接投資的前後向關聯作用形成了外資的產業帶動效應,使外資在各個部門中的投資和生產引起一定的連鎖反應,使大批企業被納入跨國公司的國際化生產網絡體係,從而使其生產和經營方向同大公司主導的產業結構變動保持高度的相關性。作為供應商的國內企業可以以較低的代價獲得外商較全麵的技術支持,從整體上提高國內產業的技術水平及國內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外資流入對東道國產業結構提升作用的大小取決於外資項目的產業關聯係數的高低。一般來說,外資項目產業關聯係數高,同東道國企業建立供應關係的可能性越大,產業帶動效應越明顯。外資流入影響產業結構的第三層次是示範與競爭效應,這種間接效應主要表現在以下四方麵:?穴1?雪當地企業通過效仿由在東道國從事經營活動的跨國公司子公司使用的生產技術而提高其生產效率和技術水平;?穴2?雪由於跨國公司的進入引起東道國市場的競爭加劇,當地公司被迫轉向更有效地使用現有的技術和資源,從而加速企業技術改造,促進競爭力提高;?穴3?雪競爭加劇迫使東道國企業加快技術創新,尋求更有效的新技術,從而促進技術進步;?穴4?雪在外資集中的區域,因收入提高和消費示範效應,可在一定程度上引起需求結構的變化,這種需求拉動效應顯然會推動產業結構向高級化發展。總之,外資流入的示範和競爭效應,會在不同層麵上對東道國原有生產結構和產品結構產生衝擊和推動作用,並逐步通過各產業間投入產出關係的相互傳導推動產業升級。

需要指出的是,對外貿易和外商直接投資對一國或一地區產業結構變動的影響並非是相互孤立的,而往往是當兩者結合在一起時,對產業結構轉換的作用則更為顯著。如一國的對外貿易規模發展得愈快,對外部資本的吸引力也就愈大,利用外部資本的實際能力也就愈強。而跨國公司對發展中國家的投資,在很多場合能夠對後者的出口增長起到明顯的帶動作用,進而使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步伐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