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私營企業崛起,實踐於農村,經營者也大多是農民身份,在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沒有科學的引導勢必會走上彎路。在每一個關口,浙江省委、省政府都及時地製定了恰到好處的方針政策,使得民營企業有效地繞開荊棘,健康發展。浙江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姚先國指出,這種不直接插手企業,而又通過製定科學政策引導、規範企業的做法,體現政府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管理經濟的新水平。
突破“唯成分論”,著力點放在發展上的思路,創造性地執行黨的改革開放政策,使浙江在民營經濟發展中走出了一條“先放開後引導、先搞活後規範、先發展後提高”的道路。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是最大的實事求是,也是黨委、政府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明確自身定位的一個基本前提。
浙江大多數民營企業采用的是傳統式、家族式管理模式。企業組織結構滯後,曾經一度成為發展障礙。為了推動中小企業突破這一發展的桎梏,從1992年開始,浙江省委、省政府相繼出台了包括《關於全力推進鄉鎮企業大發展大提高的通知》在內的5個文件,大力推動了中小企業的股份合作製改造。海寧市為解決全市1400家鄉鎮企業轉製中麵臨的產權不明晰等問題,在全市範圍內進行鄉鎮企業法人財產權屬登記發證工作,使這些中小企業明晰了產權,盤活了企業存量資產,增強了企業擴大投資的信心。2003年,海寧已登記的中小企業有60%都在進行技改或新上項目,投資總額超過1.5億元,企業發展後勁驟然提高。在政府的支持下,股份合作製企業在浙江省由點到麵全麵發展,到2003年底,中小企業的改製麵已經達到98%,改製後的浙江鄉鎮企業增加值由1998年的1929億元增加到2003年的2967億元,淨增1038億元,利潤總額由455億元增加到794億元,淨增339億元。
今日紅紅火火、活力四射的浙江民營企業群的成長與培育之路曾經充滿坎坷與艱辛。為企業解難如今已經成為浙江省各級黨委、政府的一大職能。如針對私營企業普遍遇到的貸款難,浙江各地政府發起組織了各類中介服務組織300多個,信用擔保機構61家,注冊資金7億多元,貸款擔保額超過41.58億元,受益企業達到4233家。
2003年底,在杭州市經貿委的撮合下,杭州市16家能對中小企業提供直接貸款的商業機構,還將為企業提供“量身定做”的包括保付代理業務在內的8種創新貸款。而針對浙江中小企業呼聲較高的用地難問題,浙江省提出了“通過土地整理等途徑獲取的折抵建設用地指標,可用於支持重點企業用地,關停、遷移的企業用地複墾後,可以按實際退建還耕麵積等量獲取置換建設用地指標”等多條政策意見。
浙江的傳奇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縮影。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征途上,浙江人民必將交出更出色的答卷!
參考書目
《浙江人憑什麼》,田方萌,台海出版社,2003年
《浙江改革開放20年的理性思考》,萬斌,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
《浙江現代化道路研究》,史晉川,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溫州懸念》,吳曉波、胡宏偉,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
《浙江商幫與上海經濟近代化研究》,陶水木,上海三聯書店,2000年
《跨越邊界的社區,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項飆,三聯書店,2000年
《中國猶太人——海外溫州人成功紀實》,富強,中國工人出版社,2002年
《不平衡推進與高增長——改革進程中的浙江經濟發展研究》,陳自芳,經濟管理出版社,1999年
《製度變遷與經濟發展——溫州模式研究》,史晉川等,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年
《跨世紀的江浙農村》,張桂嶽,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年
《浙江旅遊產業地理》,張躍西,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年8月
《中國名牌方略》,萬向,三峽出版社,2000年
《溫州製造》,謝健、李忠寬等,山西經濟出版社,2001年8月
《浙江經濟文化史研究》,林正秋,杭州出版社,2001年
《2002年浙江發展報告——經濟卷》,萬斌,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
《浙江》,胡禪、麥草,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