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經濟的主體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企業,是領導這些企業的經營者,如果經營者和企業都缺乏活力,市場經濟這台戲就唱不活唱不熱鬧。專家指出,浙江在過去的二十多年中,對中國市場經濟體製建設的一個重要貢獻是,為市場經濟的活躍和繁榮,培育了最早的主體,並探索了主體隊伍不斷壯大豐富的繁育機製,浙江的經驗在市場。
據統計,到目前,浙江已經是全國私營中小企業最發達的省份,擁有各類私營中小企業60多萬家,約占全省企業總數的99%,堪稱“中小企業王國”。
浙江私營企業的興旺發達,對於中國經濟社會最深遠的意義在於,最大程度地打破束縛個體身上的身份、資格甚至能力限製,打開了人、資本湧向市場經濟的寬闊通道,主體隊伍以驚人的速度擴容。這是中國市場經濟雖然起步較晚,但能在短時間內迅速走向繁榮的奧秘。
在全國最大的襪子生產基地諸暨市大唐鎮,本地人口隻有1.5萬,而大大小小的企業卻有7000多家,平均每兩人就有一家企業。鎮裏的幹部說:“在我們這裏,除了搖籃裏的娃娃和躺在病床上的老人,人人都是活躍的市場經濟細胞!”在浙江,以私營中小企業為主體,具有“一地一品”產業特色的工業園區目前達到900多個,年銷售收入10億元以上的就有122個,集聚了13.6萬家企業和140多萬職工。大唐的襪業、嵊州的領帶、海寧的皮革、嘉善的木業等塊狀經濟產值及市場占有率均在全國獨樹一幟。
據統計,到2001年,浙江省中小企業共吸納了929萬城鄉勞動力。因為企業隊伍的龐大,即便是分文資本都不具備的農民也可以靠一身力氣而加入市場經濟的軍團。
同時,由於中小企業的崛起,傳統的國有企業,迫於生存的壓力,不得不告別“準行政部門”的隱性身份,通過改革脫胎換骨,向真正的市場主體嬗變。正如國有企業錢江摩托集團總經理林華中所言:在麵廣量大的私營企業這群“狼”的競爭下,國有企業也逐漸變成了市場中的“狼”,敢與國際對手一比高低了。在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中,浙江國有經濟資產也增長29倍。究其原因,就是競爭越激烈,國有企業轉型就越快,從而快速抓住了發展機遇。
浙江人捕捉商機的本領令人叫絕。當歐元問世之後,在歐洲經商的浙江人發現歐元麵鈔尺寸要大一些,原來的錢夾不好放,就專門設計了歐元皮夾讓老家來生產。現在,歐洲市場到處是浙江人發明的歐元皮夾。哪裏有商機,哪裏就有浙江人;哪裏有浙江人,哪裏就有紅火的專業市場。據統計,目前浙江省在外務工經商的人員達到200多萬人。全國各地僅“浙江村”、“溫州城”、“義烏路”、“台州街”等就有100多個。浙江人經商,一分錢不嫌少,10萬元不嫌多;一個辦法行不通就換個思路幹,一個地方沒有發展空間了,就拉家帶口找新的希望之地,到處傳播著市場經濟的種子。
三、開明的政府成就了浙商的傳奇
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成為浙江黨政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有人說,市場經濟能在浙江起步並走上快速發展之路,得益於浙江各級黨委、政府的勇氣和智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個嶄新課題,政府該如何理清思路、擺正位置,浙江的經驗無疑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在市場經濟萌芽的初期,浙江各級黨委、政府頂著壓力,不爭論、不戴帽、不張揚,給起步時脆弱的民營企業贏得了喘息、存活的空間,使中小企業的發展獲得了相對較好的社會和宏觀政策環境。80年代末,當人們一度對市場經濟改革姓“資”姓“社”進行爭論的時候,位於錢塘江畔的傳化化學製品公司總經理徐冠巨和他父親也曾產生了彷徨。而此時,地方黨委、政府給傳化公司頒發了納稅大戶的獎狀,給企業當家人戴上了大紅花,公司上下士氣高漲,成功開發了一係列填補國內空白的高科技產品。如今坐擁浙江最大的私營化工企業、國內一流的高科技農業園區和現代物流基地,總資產近10億元的傳化集團,已經是浙江民營企業的排頭兵。集團董事長徐冠巨成為全國最年輕進入省級領導崗位的私營企業家。為此,他深有感觸地說:“是當年的一朵大紅花,一張獎狀,成就了今日的‘傳化’。”
一級做給一級看。基層組織尚且如此,作為浙江省高層更是在當時冒著風險,在政治高台上走鋼絲。一些專家和學者斷言認為,浙江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得感謝具有個人膽識和政治魄力的浙江高層敢於在政治鋼絲上跳經濟舞蹈的官員們。
時任浙江省省長的沈祖倫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的出色不僅表現在他是浙江個體私營經濟的鼓吹者和支持者,更是身體力行的實踐者。而在於作為一省之長,作為一位老共產黨員,頂著政治上的巨大壓力,用一篇又一篇的文章,激勵著浙江省的民營經濟,他用個體私營經濟在實踐中所創造出的一個個輝煌,駁斥了社會上對個體民營經濟的種種“奇談怪論”。他認為,浙江走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道路沒有錯,這條路將是一條康莊大道。目前,已經退居二線的沈老,同時也獲得了廣大民營企業家們獎賞他的“浙江民營經濟之父”的特殊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