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政府?中流砥柱 第三節 敢為天下先
一、首要秘訣是“走出去”
有專家稱,浙商發展經曆了這樣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以溫州和義烏人為代表的小貨郎。曆史上,無論是義烏人還是溫州人都以“挑擔走四方”聞名,他們靠石刻、竹編、箍桶、裁縫、彈棉花等百工手藝和挑擔賣糖、賣小百貨周遊各地,人稱“南方客”。第二階段是遍布全國的“螞蟻軍團”。20世紀80年代初,百萬浙江大軍成了走南闖北的購銷員,他們靠肩扛手提,踏遍千山萬水,走進千家萬戶,說了千言萬語,想盡千方百計,推銷了千萬種小商品,掙回了千金萬銀。如今,有400多萬浙江人遍布全國各地,湧現出一個個溫州村、一座座義烏城、一條條浙江街,人們仿佛掉進了浙江人的包圍圈。第三階段是縱橫全球的“跨國網絡”。百萬浙江人散居在世界60多個國家和地區,他們把浙江人的市場網絡伸向全球每一個角落。特別是到了90年代中後期,一大批富裕起來的浙江人,以其全球化的視野和現代化的謀略,紛紛組建企業集團,進行跨國經營。有的則成為世界名牌中國總代理,構築虛擬經營、連鎖專賣等現代營銷網絡。
在人類文明演進史中,人們的生存方式隨著資源的變化而變化。原始遊牧文明和傳統農業文明主要表現為“逐水草而居”,近代歐美殖民文明突出表現為“逐疆域而居”,現代工商文明則表現為“逐市場而居”。浙江商人就是現代工商文明社會中一個典型的“新遊牧民族”。當然,他們的“水草”和“疆域”是市場。正是從這個意義上,人們都說以溫州人為代表的浙江人是“中國的猶太人”。
浙江商人的成功首先在於他們敢於走出去,滿世界跑。為了擺脫貧困,他們敢為天下先,築碼頭,闖天下。哪裏有市場,哪裏就有浙江人;哪裏沒有市場,哪裏就有浙江人去開拓。
同樣一方水土,同樣一方人,為什麼隻有在今天,浙江人才會如此意興揮灑,在商海中盡情搏擊?答案隻有一個: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舞台給了浙江人以創造的空間;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讓沉寂千年的土地煥發生機,使每一寸土地都有銅板在跳動,讓每一個頭腦都為致富而暢想。
浙江經濟是在低起點上起飛的。浙江人均隻有半畝地,自然資源貧乏;加之曆史上地處海防前線等原因,浙江國有項目不多,從1952年至1978年的26年裏,國家在浙江的投資人均隻有410元,隻及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
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潮的衝擊下,善於“無中生有”的浙江人終於贏得了先發優勢。由於計劃經濟的控製力相對較弱,這為浙江人在全國率先衝破束縛,擺脫計劃體製下“等靠要”的依賴心理,確立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新觀念,提供了大好空間。有著強烈脫貧致富願望的浙江人毅然投身市場的海洋,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先行者。
擺脫貧困過上小康,是浙江人千百年來的夢想。在條條框框的束縛被突破後,浙江人跨出家門,他們什麼苦都肯吃,什麼髒活、累活都願幹,從事起各種別人瞧不起的“下等活”:彈棉花、補鞋子、磨豆腐、配鑰匙、理頭發、賣眼鏡……80年代中期,僅一個台州地區,當時就有10多萬“豆腐大軍”活躍在北京城鄉;全省外出到全國各地打工的就達200多萬人。
當時幾乎沒有人會想到,這些生活在社會邊緣、為改變命運而嘔心瀝血的“討生活者”,恰恰承擔著曆史進程中的重要角色,成為改寫曆史的生力軍。今天的大多數浙江企業家幾乎都是從當年的打工者中脫穎而出的。現在外地在浙江打工的已達到了400多萬。
經受商海洗禮的浙江農民越來越深地意識到,僅僅靠人均半畝土地,養家糊口都勉強,發家致富更無從談起。他們洗腳上田後,目標十分明確:直奔商品生產、流通領域。二十多年間,憑借靈活機製和卓越效率,浙江人陸續創辦了4000多個商品交易市場,“賣天下貨、買天下貨”。在工業領域,浙江從七八十年代起,幾乎每天都在改變著全國工業地域分布格局和所有製成分結構。襪子、領帶、皮鞋、羽絨、服裝、水泵、紐扣、圓珠筆……2003年,全國532種主要工業產品的經濟效益排序中,浙江省有336種產品的效益位居前十名,其中263種產品的效益位居前三位。
二、市場經濟繁榮的“催化劑”
2003年以來,以創造“溫州模式”而名揚天下的溫州,成了外地人爭相遊覽的地方。“溫州經濟三日遊”、“‘溫州模式’探秘遊”等特殊觀光旅遊項目吸引了遠至黑龍江、新疆,近至江西的眾多遊人。他們在瀏覽市容、企業的同時,也觸摸到了浙江人的精神。
“一有土壤就發芽,一有陽光就燦爛。”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前浙江省委書記張德江曾經充滿深情地評價浙江人的這種創業精神。正是依靠這樣一批又一批能工巧匠和經商理財能手,浙江經濟被推向了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