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亡國之君 第四節悲劇皇帝崇禎(1 / 2)

第五章亡國之君 第四節悲劇皇帝崇禎

曆史反光鏡

“有心救國,無力回天”,可以說是崇禎一生的寫照。十六歲登基的崇禎執政時,明朝內亂、外患、地方勢力割據、龐大的文官集團把持朝政,整個國家處於風雨飄搖的境地。崇禎勤儉勤勉、兢兢業業,在位十七年來,盡心盡力意圖複興明室,可最終還是擋不住曆史的洪流。他是中國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平均每天睡眠時間不到2小時。又據史書記載,他二十多歲頭發已白,眼長魚尾紋,可以說是宵衣旰食、朝乾夕惕。但同時,也是最具悲劇色彩的皇帝。

天啟七年八月丁巳,崇禎即皇帝位。十一月甲子,安置魏忠賢於鳳陽,十一月乙巳,魏忠賢縊死。十二月,魏良卿、客氏子侯國興伏誅。崇禎元年正月丙戌,戮魏忠賢及其黨崔呈秀屍。六月,削魏忠賢黨馮銓、魏方微籍。崇禎二年正月丁醜,定逆案,自崔呈秀以下凡六等。

這一係列的舉措,雷厲風行地清除了魏忠賢和客氏的勢力,閹黨之禍逐漸澄清,使得朝野上下精神為之一振。民間歡呼不已,稱頌他為“聖人出”,然而明朝龐大的文臣集團對君權的限製,使這個末代帝王無能為力。他的一生都在不斷地為了國家奮鬥,也在不斷地與文臣集團對抗掙紮。

崇禎是一個被普遍同情的皇帝。他擁有極強的政治手腕,心思縝密、果斷幹練並且精力充沛,幾乎擁有曆史上所有明君的特征。李自成《登極詔》也說:“崇禎皇帝還不算太差,即便他被孤立,卻頗能為人民國家做出許多打擊貪官汙吏的好事。”史家對他普遍抱有同情,以為崇禎帝的一生實是“不是亡國之君的亡國悲劇”。

性格晴雨表

崇禎的性格相當複雜。

他決事果斷,雷厲風行,如處理閹黨一案。也心細多疑,優柔寡斷,如關於是先攘外抑或先安內,一直猶豫不定,遂誤國家。既有刻薄寡恩、翻臉無情的一麵,也多情柔腸,如與周後互敬互愛。

他自製極嚴,不耽犬馬,不好女色,生活簡樸。他也經常征求左右的意見,但剛愎自用,不能做到虛懷納諫。

他知人善任,如袁崇煥、楊嗣昌、洪承疇,皆為一代文武全才。任用他們時,言聽計從,優遇有加,一旦翻臉,則嚴酷無情,大行殺戮。

他憫恤黎民疾苦,常下罪己詔。但搜刮民膏,加派無度,陷百姓於水火。

他勵精圖治,經常平台招對,谘問政之得失,與臣下討論興亡之道。為政察察,事必躬親,欲為中興之主。但求治心切,責臣太驟,以致人心恐慌,言路斷絕。

最後的漢王朝記事

雖然崇禎期盼著明朝能在他手中迎來“中興”,無奈前幾朝的積重難返。當時天下饑饉,疫疾大起,各地民變不斷爆發,北方皇太極又不斷騷擾入侵,加上求治心切,生性多疑,剛愎自用,因此在朝政中屢鑄大錯:前期鏟除專權宦官,後期又重用宦官;在眾大臣的吹捧下,他高估了袁崇煥,誤信了袁崇煥“五年複遼”的大話,以傾國之力打造了一條寧錦防線,結果滿清從蒙古繞了過來,明王朝麵臨滅頂之災。

崇禎八年(1635年)正月,在中原數省範圍內流竄奔襲經年的陝西農民軍突然揮師南下,出其不意地一舉攻克明朝中都鳳陽,掘朱元璋祖輩之明皇陵並焚毀之,熊熊大火和彌天煙霧持續了數日之久。隨後,朝廷匆忙調集各省精兵八萬餘人在中原地區進行會剿。八月,洪承疇負責督剿西北,盧象升負責督剿東南。十月初,崇禎第一次向全天下頒布“罪己詔”,向天下臣民首次承認朝廷的政策失誤及天下局勢的險惡。

崇禎十年閏四月,北方大旱,中原大地赤野千裏、餓殍遍野、民不聊生。而地方官吏仍舊逼糧催科、盤剝百姓,民怨沸騰。麵對這樣的危局,崇禎帝頭腦十分清醒,可是又無可奈何。山高皇帝遠,朝廷中樞對於基層吏治的腐敗也是鞭長莫及!為此,崇禎帝在久祈不雨時的《罪己詔》上痛切地說道:“不肖官吏,畏勢而曲承。積惡衙蠹,生端而勾引。嗟此小民,誰能安枕!……”

崇禎十五年(1642年)新年伊始,崇禎在奏對朝臣時格外謙卑地揖拜閣臣周延儒等人,希冀君臣齊心協力再圖振興國事之舉。正月,在崇禎帝的默許下,朝廷派馬紹愉為特使,同關外清廷進行談判,以期減緩明朝腹背受敵的軍事壓力。二月,闖王李自成所部在襄城大敗明軍,殺害陝西總督汪喬年。三月、四月,關外鬆山等城相繼被清軍攻陷,遼薊總督洪承疇被清軍俘虜,後歸降清廷。五月,李自成所部三圍開封。七月,賢淑聰慧的田貴妃病故,崇禎帝悲慟欲絕。八月,對清廷議和機密被朝臣泄露,朝廷輿論大嘩,崇禎帝惱羞成怒。情急之下,竟將無意泄漏國家機密的兵部尚書陳新甲下獄問斬,明清之間的和談徹底破滅。九月,在李自成所部圍困開封期間,黃河堤潰,開封城被滔滔洪水衝毀,導致幾十萬開封百姓無端喪命。十月,李自成所部在郟縣擊敗明陝西總督孫傳庭部。十一月,清軍第五次入塞劫掠,深入山東腹地,俘獲人口三十餘萬人丁,殺害官吏數百人。閏十一月辛醜,崇禎第三次下罪己詔,詔曰:“……比者災害頻仍,幹戈擾攘,興思禍變,宵旰靡寧,實皆朕不德之所致也!罪在朕躬,勿敢自寬。自今為始,朕敬於宮中默告上帝,修省戴罪視事,務期殲胡平寇以贖罪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