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六年(1643年)初,闖王李自成在襄陽建立政權。二月起,京師瘟疫流行。三月,左良玉部嘩變。四月,清軍進犯出塞。五月,張獻忠部攻克武昌,楚王遇害(被張獻忠殘忍地打入囚籠沉入長江溺死),張獻忠正式建立“大西”政權。隨後,內閣首輔周延儒被罷官。六月,崇禎悲憤地向天下官紳百姓第四次下罪己詔,譴責自己的失德和過失導致生靈塗炭、社稷遭殃,希望天下官民士紳能夠共赴國難,拯救病入膏肓的大明王朝。
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初一,闖王李自成在西安稱帝,立國號“大順”,隨即就分兵兩路劍鋒指向北京進軍。正月,朝廷拜大學士李建泰為督師,出京抵禦大順軍,為了鼓舞士氣,崇禎隆重地在平台為即將代帝出征的李建泰舉行“遣將禮”。三月,李自成大軍即兵臨北京城下。十八日,崇禎於倉促之中第五次下罪己詔,言辭沉痛中肯,也真正有負疚懺悔的誠心,奈何大勢已潰,一切為時已晚。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絕望無助的崇禎帝強打精神舉行了最後一次家宴。酒宴後,崇禎帝即安排太子慈烺、三子定王慈燦、四子永王慈煥逃離皇宮。隨後,崇禎帝持劍砍殺妻妾、女兒,幼女昭仁公主致死,長女長平公主斷臂重傷,周皇後於坤寧宮自縊。
公元1644年十九日淩晨,崇禎攜禦筆太監王承恩離開紫禁城,登上皇家禁苑煤山,在一株老槐樹下自縊身亡,時年33歲。死時“以發覆麵,白袷藍袍白細褲,一足跣,一足有綾襪”,衣上以血指書,遺詔這樣寫道:“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致逆賊直逼京師,然皆諸臣之誤朕也,朕死,無麵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麵,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明朝三百年的基業至此結束。
帝王術啟蒙
善用信任——信任是一種能力
信任是一種能力。有的人不懂得,也不會信任。而善用信任的人,往往能創造巨大的能量。
在美國的一家大公司,有一位高級負責人因工作失誤而損失了1000萬美元的巨款。沉重的壓力使他精神緊張,終日委靡不振。幾天後,這位負責人接到董事長接見的通知。在辦公室裏,他被告知調任同等重要的一個新職務。這一結果大大地出乎意料,他十分驚訝地問:“董事長,我犯了如此重大的錯誤,您為何不把我開除或降職?”“先生,如果我那樣處理的話,豈不是在您身上白花了1000萬美元的‘學費’?”董事長回答說。這次談話不到10分鍾,但卻給了這位高級負責人以深刻的教育和極大的鼓勵。他在新的崗位上奮發拚搏,以驚人的毅力和智慧,為公司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那位董事長顯然是位善用“信任”的好老板。
現在全社會都在遭遇信任危機。上級與下級之間、同事之間、陌生人之間、夫妻情侶、兄弟姐妹,每個人都在“本能”地防著別人,生怕吃虧。也許這種“防範”獲得了一定的安全感,但人心卻冷了。在工作中,團隊要達到緊密合作的關鍵因素就是信任:領導對下屬的信任、下級對上司的信任、同事間的信任、對目標的信任等。
其實,信任是可以培養的。
1.對事對人要真誠
這是產生信任的土壤。隻有相互存著真心交往、合作,才不以虛假示人。就算偶有誤會,也能本著真誠的原則溝通化解。
2.積極主動地溝通
信任危機根源在信息不對稱,也就是相互間沒有掌握充足、真實的信息。把事說開,讓一切都攤在桌麵上,開誠布公地積極溝通,凡事才可以圓滿解決。
3.先付出,再求回報
如果不見兔子不撒鷹,那肯定沒戲。信任是一種投資,它存在風險。可是基於回報的原理,你必須先下點本錢,然後才能有收獲。雖然可能會出現血本無歸或者與付出不成比例的情況,但總比守株待兔要強得多。
4.不輕易承諾,承諾的一定要做到
現在的人都愛“隨口說說”。你隨口一說,我就姑且聽之。然後大家都不以為然,互不放在心上。看似一切都挺圓滿,其實不信任的種子就這樣種下了。人無信不立,開口的承諾就是一紙“合同”,要在心裏給它定下“違約金額”。督促自己盡量做到,如果實在有困難做不到,應提前告知對方並真誠道歉,而不要等到結果出來了才說。